eygle.com   eygle.com
eygle.com eygle
eygle.com  
 

« Oracle中如何快速的卸载和加载数据? | Blog首页 | Oracle ACE更新 发布中国ACE信息 »

姓氏、染色体与传统文化
modb.pro

昨天,看到有个"盖"姓朋友在我的网站留下了一个"盖氏家园"的链接,里面收集了很多关于"盖"这个姓的信息。

这让我想起了《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第二期的卷首语:姓氏: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其中有这样一段文字:

......人有23对(46条)染色体,其中X和Y染色体是控制性别的。在男人的精子中,一半含有X,一半含有Y;女人的卵子含有的都是X,没有Y。当精子中的X遇到卵子中的X,组成新的染色体对XX时,就生女孩;当精子中的Y与卵子中的X相遇,组成XY时,一个男孩就诞生了。当这个男孩再生男孩时,一定是这个Y又一次地被选中,与一个卵子中的X结合了。除极个别情况外,如果一个家族一直有男孩诞生的话,那么这个家族的染色体Y就一直传下来了,而且是同一条祖先染色体的复制品。

男孩是染色体Y的承载者,而人体其他的45条染色体在人类一代一代的繁殖过程中被反复地打乱重组,加之配偶的染色体不断地补充进来,从某种意义上讲,其实就是基因被逐渐地“稀释”。比如,你的女儿对你的基因,只继承了1/2,你的孙子、孙女只继承了你儿女基因的1/2,随着时间的推移,祖先的基因越来越少,最终近乎于无。但是除了少数的突变外,Y染色体躲过了被“稀释”的命运,它将随着这个家族的男性成员一直延续下去。


从Y染色体的承载来说,中国人重男轻女的传统还是有着朴素的科学依据的:D

对于姓氏的意义,作者提到了相当的高度:

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前就用“姓”给自己的家族做了命名。当然,我们祖先这么做的时候,想到的不仅仅是标识自己,区别他人,很重要的是为了避免近亲繁殖。但是他们没想到的是,此举一下子给他们家族的染色体Y打上了标记。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姓氏”,就是染色体Y的“姓”,因为生生死死,承载着姓的一代代的人都消失了,但染色体Y却与“姓”结合在一起,流传至今。姓的传递,就是Y染色体的传递。这真是人世与自然神奇的同构,是天人合一的典范。我甚至认为姓氏是我们中国人的一项伟大的发明,是一项不亚于四大发明的发明。

作者把已知的知识上升到了新的高度,颇有些新意。

从上面"盖氏家园"的网站上,找到了一些族人的家谱,从族谱的始祖看来,我们都有同一个祖先,始祖 演是盖氏家族的祖先:

始祖 演, 配潘氏,子一,政,居凤头村,葬庄西黄埠前
二世 政, 配潘氏、万氏,子七,长子[忠],葬[演]墓东
三世 忠, 配王氏,子一,世荣,葬[忠]墓东
四世 世荣,配孙氏、张氏,子二,志得、志友
五世 志得,配王氏,子二,腾秀、腾飞,葬[世荣]墓东
志友,配?氏,子二,腾花、腾万,居泊庄

盖姓始祖大约缘起于明朝洪武初年:
始祖盖公[演],自明朝洪武初年,兄弟三人由山西省小云南移民到山东。长兄在济南府,次兄在寿光县,本始祖[演]到齐东莱阳县。初居凤翥山阴,迨后所生日益繁衍,左右村落同源共流,根固枝繁叶茂。初始我祖形单影只,举目无亲,三世单传,仅之一线。然天佑我祖,至五世分二支,六世分四,七世竞分十六支。

只是不知道,始祖演的谱系还能否续接到其他的族谱上。

-The End-


历史上的今天...
    >> 2011-03-04文章:
    >> 2010-03-04文章:
           kcbgtcr 错误小记
    >> 2008-03-04文章:
    >> 2005-03-04文章:
           如何重建UNDO TABLESPACE
           Gmail的Pop支持

By eygle on 2007-03-04 10:24 | Comments (14) | Life | 1365 |

14 Comments

小时候记得家里还有家谱,好像已经记了几百年了的,呵呵
存放在家族里德高望重的人那里.
祖先好像也是从山西迁移过来的.


所以说男孩才是传综接代的,女孩就不行。嘿嘿。。。

可是如果没有女孩,男孩也无法传宗接代啊~
真实郁闷,我算是断了我爸的香火了。
又可是如果我是男人的话就要和Eygle搞gay了。

这篇文章纯粹是中国人自娱自乐了
不知道他是怎么断定中国人有姓氏的时候而外国人没有姓氏,莫非以前除了中国人,外国人都只有个名字,那外国人乱伦的嫌疑好多哦.还是古代都是中国人?那现在的外人哪来的撒~~~
哎~~~
自己骗自己

楼上的,如果有质疑你可以Google一下,找找答案。
原文中有这样的描写,应该是不错的:
欧洲人有姓的历史不过一千多年,日本人在明治维新以后才有姓,才几百年。为什么中国人最早发明了“姓”,而且“姓”在中国能够延续下来?我猜想原因有二:一是汉语文字的简洁。单音节,一字一音,用来做姓,方便好用。西方人的语言文字用来做姓,就不如汉语方便,我们都曾有过记不住外国人复杂冗长姓名的感受;二是早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就统一了中国,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郡县制需要户籍制度配合,所有的人要登名造册,这是中国人的姓能够流传、普及、巩固以及人人有姓的重要原因吧。

Google上还能找到一些其他资料:
http://www.reto.cn/cgi-bin/forumo/norsk-forum.cgi?id=cina-blq&page=4&action=view&number=21.cgi&simple=yes
须知,中国人有姓,是世界上最早的,从三千年前的夏朝就有了。中国人姓的来源多种多样:图腾、封地、动植物、地名、官名……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是姓的发明国。而外国人有姓则是几百年前的事,英国从五百年前英皇学其它欧洲人那样学中华文明,英皇下令每个人必须有姓,这也易于掌握人的血统;日本人也只几百年前学中国人,天皇命令每个人必须有姓,日本人才开始有姓,日本的姓真是五花八门,种类繁多:某树、房子、石头、田地……日本人都拿来作姓,全日本国姓有十万之多!中国人的姓,汉族的,合上后来历代少数民族汉化过来的姓,也只几百。其少的原因很简单,因为中国人的姓很“古老”。中国产生姓的时代人口少,是自然形成的,不是后来统治者下令而取的姓,这很容易理解。现代许多中国人才会有许多久远的家谱。

找到一篇文章介绍的相当详细,有点意思:
http://www.ntnu.edu.tw/tcsl/Wenhua/mingming.doc

英美姓氏的文化渊源
姓的出现要比名晚得多。它的产生也绝非偶然,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固定下来的。在历史上很长的一段时间,英美同其他西方国家一样,只有名,没有姓。随这社会的发展,单名的使用已经不够了。特别是在11世纪前后,由于外族的入侵,引发了严重的「重名现象」,这给人们的交往带来了不少麻烦,人们在交谈中不得不在原有名字后再加上一组说明加以区别。虽然「名字+说明语」的模式有一定的交际作用,但因结构繁琐而在交谈中常出现省略,以简化形式。如指家住在山上的John时,John from the hill可简化为John Hill。于是,英语姓氏的雏形形成。说明语在英美姓氏的演变过程中起了重要的过渡作用,经过历史的变迁,变成了固定的英语姓氏。
追根溯源,在英语的姓氏中有相当一部份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有关。诺曼人征服英国在客观上促进了英国封建制度的过程。贫富之间的差别也反映在姓氏方面,姓氏,往往被看做是荣誉和地位的象征。在上流社会的交际场合中,没有附加名或姓氏被看做是一种耻辱。贵族首先开始使用姓,起初一些贵族家庭用自己官邸的名称,后来出于家族荣誉感,就把它传给子孙,代代相传就成了姓。在英国,姓的使用首先兴起于伦敦和其他比较发达的城市,以后逐渐扩散。

julia,表郁闷,生2个,一个姓盖世无双的盖,一个姓炎黄黄帝的黄

我总是无法在你msn上留言,不知道是不是我关了msn的缘故,抱歉了

谢谢柔柔,我也打算生2个呢。但如果不同姓的话别人会以为他们同母异父的。

盖(gai)姓作为悠悠华夏之历史大姓,族系之庞大,分布之广泛,历朝历代英雄辈出,名人积集. 现代盖氏家人秉承祖训,发扬传统,家族和睦,拼搏奉献于祖国乃至全球每一个角落.虽然社会上对我们的姓氏有多种版本,但我们还是要自豪而准确的告诉他门,并感谢那些没有把我们姓氏读错的亲密朋友社会友人;我们是盖房子盖大楼盖世无双的盖//
山东乐陵盖家 盖书卿
[现工作于滨海新区塘沽]

深秋已致,寒冬初现,气候变冷,人心凝聚;全球盖氏家人拼搏奉献,工作之余敬请关注家族发展!盖[gai]姓宗亲团结协作,和睦共处,为我们的家族壮大而努力!!!


山东乐陵 盖书卿


ֵ

值此新年到来之际,万家团圆之时,家人盖书卿在齐鲁大地,金丝枣乡携家族父老向全球盖姓家人问好,恭贺新年!!并祝我们家族人丁兴旺,家族和睦,万事吉祥如意!!!!


山东乐陵
盖书卿

谢谢盖氏族人,幸福幸运2009

初春雨觉寒. 泪思故人脸,梦想往日事,断肠也枉然!!

又是一年清明拜祭时.在此向已故盖姓亲人致敬默哀!

请您们放心:我们盖姓之孙将铭记祖训,发扬家族优良传统,和谐共处,努力拼搏,发挥所长,极尽所能,无怨无悔,为我们的家族兴旺.繁荣昌盛贡献一切!!!!

也请您们在天之灵保佑我们家人-------平安幸福!!!!!!!

躬 !泣 !!拜 !!!

山东乐陵 盖书卿

2009年 清明


CopyRight © 2004~2020 云和恩墨,成就未来!, All rights reserved.
数据恢复·紧急救援·性能优化 云和恩墨 24x7 热线电话:400-600-8755 业务咨询:010-59007017-7040 or 7037 业务合作: marketing@enmotech.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