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gle.com   eygle.com
eygle.com eygle
eygle.com  
 
Digest Net: 历史军事 Archives

Recently in 历史军事 Category

原文链接:http://qiaojudi.banzhu.net/article/qiaojudi-39-1425452.html

     50多年前从中国大西南败退到泰缅寮边区的原国民党93师,为世所遗、孤立无援,只能靠 为泰国政府征战,用血肉换取栖身泰北荒山的生存权。作家柏杨的一段题词道尽他们的悲惨命运:"一群被遗忘的人,他们战死,便与草木同朽;他们战胜,仍是天 地不容!"他们在丛莽中建立起难民村,度过半原始的艰苦岁月,在泰北原始森林里繁衍生息。美斯乐就是他们的聚居村落之一。

  飘零异域、倥偬半世纪的孤军甫一找到安身之处,便开办学校,让孩子们学习中 文,在这荒芜残破的绝地,传承中华文化的薪火。时至今日,在遥远的泰北,华人仍在努力地,想要翻越由政治和地理造成的心理和文化断层。他们与多民族的泰国 融合时,一刻也没丢下世代相传的中华文明。正如美斯乐的"家长"、94岁雷雨田将军,在提到泰北华人自我认同时,一次次重复的话语:"我们是中国女儿、泰 国媳妇。"

  50多年前,原国民党93师从中国大西南败退到泰缅寮边区,伺机"反攻大陆"。随着形势转变,先后两次撤往台湾后,余下数千人,辗转流落在丛莽里。他们前无出路,后无援助,靠为泰国政府征战,换取在泰北荒山的生存权,最终在美斯乐扎下了根。

  14岁的常丽芳,匆匆到乡公所见了父亲一面,关在乡公所的父亲叮嘱她快跑,去找常家世交、原国民党腾冲县县长,抗日时期曾任滇康缅游击第二路纵队司令的刘绍汤。常父说,刘绍汤一定会收她入伍,要她无论如何要自保,保住常家的血脉。

  那是1950年5月12日。

  第二天,她的父亲、三叔、小叔、二哥,在全城的斗地主大会上被就地正法。常家是腾冲大户,每年光收租子就能收四万多斗米,"是该被斗争清算的人民公敌"。和常家男丁一同被处决的共有20多人,也都是当地大户。

  那时,新中国刚刚成立7个月,云南腾冲解放才5个月,新的腾冲县委在征收公粮时受到种种阻挠,还发生了暴乱。从1950年5月起,腾冲县委县政府的中心任务就是剿匪和减租退押。

  除腾冲外,中国西南的其他地方也不太平,国民党李弥部、李国辉部正在暗中集结,跨过中缅边界逃亡缅甸组建"复兴部队"。虽是各路人马混杂,因为有抗日远征军26军93师底子,他们一直以93师自居。

  常丽芳就是在这时找到了刘绍汤。不久,刘绍汤带着她,和原云南绥靖公署科长马俊回、滇东机场守备司令苏令德等人一并逃往缅甸,投奔李弥。

  孤军出现在金三角

  1950年前后,像常丽芳、刘绍汤这样,先后投奔李弥的云南籍人氏、前国民党残军、边境两侧土司、往来于边境的马帮,多达6000多人。这些人在缅甸、老挝、泰国交界的原始森林中暂时驻扎下来。

  1950年初,李弥带着蒋介石的亲命从台北飞回缅甸。李弥要在三国交界处建立 "反共抗俄救国军滇南边区第一纵队"。12月,李弥任"云南省人民反共救国军总指挥"。从台湾回到缅甸的李弥,还从香港带来了原国民党39师少将师长、抗 战时期武汉卫戍区司令段希文。段出身云南讲武堂,是朱德和胡志明的校友。

  不久,这支受美国资助的军队开始由清迈向中缅边境转运。待残军在人员、补给上得到初步恢复,1951年4月,李弥指挥部队向中国边境上的解放军发动进攻,以失败告终。

  于是,李弥便不再急于反攻云南,将精力放到休养生息上。为了给部下灌输反共思想,他开办了反共抗俄大学,自任校长。同时他还开展多种政干培训,常丽芳就在1952年接受了这一训练,并被分配到政干队第三区。

  这一时期,李弥还做了一件对日后影响较大的事--修建了机场。

  从此,缅北森林边这片空旷场地上,经常有不明国籍的飞机出没,投下食物、军械。有时飞机会在这个简陋的机场降落,走下几名穿美军制服的男人,到森林中考察。

  在缅甸萨尔温江以东地区,到1953年已形成了国民党军事区,培养了近两万人,对外号称十万大军。这十万大军不仅背负着"光复大陆"的使命,还听命于美国中情局,联合钦族、印度雇佣军等缅甸反政府武装向缅甸政府发难。
缅政府军在战争中惨败后,以国民党部队侵占缅甸领土,危害缅甸主权为由,状诉联合国。联合国做出了令李弥部撤军台湾的决议。

  1953年7月,蒋介石派蒋经国飞到泰北看望部队并传达指示:"择佳机,图反攻。"

  1953年底,台湾当局在撤走5000多人后,对外宣布精锐部队已悉数撤离, 余下不听命的部分,不再与台湾有关。但事实上,在缅泰老边界的余留人马,还是为反攻大陆准备的。李弥归台后,1954年台湾派柳元麟赴中南半岛上泰老边境 地区江拉重组"云南人民反共志愿军",共分五个军,五军军长就是李弥当年从香港带来的段希文。

  台湾派来专员整训"志愿军",扩充军械,壮大人员。这支武装为了地盘和毒品生意,经常和缅泰的各种势力发生武装冲突,与中国边境的解放军也时有磨擦。缅甸政府再一次向联合国提出控诉。

  1961年,蒋介石宣布第二次从泰国撤军,这次又撤走了5000人。

  泰国北部还余下4000人。他们的后代,今天向我讲述这段历史时,会不约而同地提到一份"密令",要求"只撤老幼、精干全留",踞此地建立反攻大陆的"复兴基地"。

  留下来的是云南籍军人居多,在台没有势力和社会关系的3军和5军。他们在政治上被孤立后,又被断绝了台湾当局和美国方面的经济支援,彻底成了孤军。

  常丽芳也成为孤军的一员。这一年,她25岁。

  正是1961年的第二次撤军,让《自立晚报》的编辑柏杨得知了这支悬在泰国北 部的国民党孤军,以邓克保的笔名写成《血战异域十一年》(后改为《异域》)一书,将这群身处死地的军人推进了台湾民众的视野。没过多久,这部披露了台湾当 局抛弃残军的小说就成了禁书。但它的影响力仍在不断扩大,影响了台湾几代人。

  命运交汇的路口?

  第二批残军撤台后,为了避开缅军和泰国政府军的追剿,段希文带着5军逃到一个仅有20多户人家的傈僳人村子密索隆。密索隆易守难攻,满山的原始森林虽有老虎出没,却可开垦山地。

  按照中国人的习惯和发音,段希文给这里取了个吉祥的名字:美斯乐。5军就在这里安下了家。

  段希文个人出资办了小学,教授汉字,传授中华文明。自孤军第二次撤台后,从台湾而来的各种援助就随之断绝。段希文明白,反攻大陆已成泡影。上世纪70年代初,他做出了对孤军来说至关重要的决定--宣布"放弃反攻大陆,不与大陆为敌"。

  这是孤军在泰国艰难生存的转折点。

  这一年是1964年,常丽芳28岁。入泰14年,她早已是一个久经丛林战的女兵。在刘绍汤的撮合下,她与运输队排长马文通结合了。

  她后来生了三个儿女。在她女儿马嘉媛的童年回忆里,每个夜晚都看着母亲的劳作入睡,家里堆着似乎永远也缝不完的军用被服、子弹袋、运送粮食的米袋。

  因为,孤军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安定。先是为了地盘与泰国政府军打,站住脚后为了争夺押运毒品的渠道和坤沙的张家军打,最后是为了生存权与泰国共产党打。
孤军经历了多次决定命运的战役。

  1970年12月开战的叭当战役,泰国国防部作出一个大胆的决定:邀孤军出战。条件是收复叭当后,孤军可成立"泰北民众自卫队"。对孤军来说,有什么比能保留枪支和长期住在美斯乐更诱惑的?

  此后5年中,孤军联合泰国政府军6次出征,为泰国政府夺回了叭当,令泰方朝野皆惊。

  1980年,69岁的段希文心脏病猝发去世。他的参谋长雷雨田掌管五军。孤军在泰国的命运,走到了决定性的1981年。

  今天,美斯乐的泰籍华人还时常提起这一年。在第一代孤军老者口中,它是民国70年或2525年--他们习惯于民国纪年的方式,同时也适应了这个佛国的佛历纪年。

  1981年2月16日,孤军再度为泰国政府出征,3月8日取得考牙之战的胜利,泰国内战结束,泰国王室及泰国政府的地位再无威胁。孤军得到的回报是:有战功的和伤亡人员家属可获得泰国身份证。

  战后,普密蓬国王走进简陋帐篷里,看望伤员。对尊崇王室的泰国人来说,这是多大的荣耀啊,而这些伤兵们对国王俯下的身子竟然无动于衷。有人告诉国王,他们是不懂泰语的中国人。

  泰王至此才知道孤军和政府这桩"参战"与"入籍"的交易。普密篷亲自签发了第一批2000个泰国公民证给这些泰北流浪者,他们子女到了15岁即可入籍泰国。

  中国孤军在泰北的窘境由此扭转。他们从此,是生活在山上而不是被困在山上了。

  新"孤军"

  在泰北,有一个可通往美斯乐和满星叠的缉毒检查站,这里被称为"阿卡三角"。此处下山可以通往清莱、清迈乃至曼谷等繁华世界;向右可以进入世外桃源一般的国际观光区美斯乐;向北则是当年大毒枭坤沙的总部。

  虽然孤军和后代人通过鲜血铺就了一条下山的路,然而下山的路并不平坦。

  常丽芳的女儿马嘉媛出生在1969年,当时山上的小学只能办到4年级。马嘉媛兄妹三人小学4年级以后,就到山下学校就读。

  1980年代初,由于港台"送炭到泰北"活动的兴起,台湾方面开始关注到泰北孤军的艰难,每年提供几十个名额,奖励优等生到台湾上大学。常丽芳的两位哥哥都是赶上了这项资助,得以到台湾读大学。

  然而到了马嘉媛中学毕业时,泰北华人入台规定却变了:没有华侨身份或泰国公民证的人,不得在台湾升大学。

  尽管马嘉媛一满15岁就去申请入籍,但申请了三年还没走完泰政府繁琐的程序。和她一样没有拿到公民证的同龄人,在泰北的唐窝、美斯乐、满堂村等地区还有很多,不少人靠买假护照入台。

  由于无法升入台湾的大学,马嘉媛在当地打工。那几年,哥哥们已经在台湾读完大学,拿到了台湾的身份证。这意味着,他们在台湾有了合法的身份,可以公平地工作、参与社会竞争、成家立业、购车买房,享受健保(即医保)。

 马嘉媛终于拿到"泰国护照"时,已 是1989年。她来到台中就读商专补校,然而,三年后当她从补校毕业时,台湾的政策又变了--持护照的学生不能再申请台湾身份证。台湾方面希望持护照者学 成以后能"回到侨居地,在侨居地学以致用,发扬中华文化"(马嘉媛《我的经历》);更何况当时很多孤军子女手里拿的还是假护照,一经查出就没了任何法律保 护。就这样,一批批命运相似的"马嘉媛"滞留在台湾,不能合法打工,也没有护照回泰国,成为新时期的"孤军"。

  1995年,台湾星光出版社将回台孤军子女的文章结集,出版了《孤军后人的呐 喊--我们为什么不能有身份证》一书。其中一位名为陈绍良的男青年写道:"撤军到台湾的子弟,政府照顾得很周到,撤军到泰国的子弟,回到台湾就让我们自生 自灭,这合理吗?本来我们这群孤军后裔想去找民进党员来帮我们处理这件事,可是我们想一想,我们是国军子弟,父亲们为了保家卫国,奉献了一生......所以我们 不能这么做。"他已然无意中记录下1992年民进党对国民党所构成的威胁。

  两蒋时期忠贞地受命于"复兴"的军人及后代,在孤苦中始终没有放弃自己对"中国人"这一概念的认同。

  然而,2000年以前,国民党对孤军后人身份合法化的吁求反应迟缓。等到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推行"去中国化",又岂能容得下国民党孤军后人居留台湾呢?直到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这一历史问题才被推进了一步。

  天地国亲师

  今天的泰北,华人的生活业已发生很大变化,禁毒后的美斯乐,果林茶园成为支柱经济,这块建有皇家佛塔的风水宝地已成国际观光区。

  一些经济相对富裕的家庭希望孩子们在曼谷、清迈或国外的大学毕业后,回家创业。第二代积累下的财富,第三代正在用于求学。更多的家庭是希望孩子能在外面多挣些钱,家里可以盖起楼房,买得起汽车。

  在美斯乐,每年都有不下20户人家往曼谷输送大学生,他们有的从曼谷毕业后又出国留学。从曼谷或清迈的大学毕业后,只有少数孩子愿意回美斯乐来创业。毕竟在曼谷工作机会多,会华文的学生又能找到一份月薪七、八千或上万泰铢的工作。

  随着泰北生活的改善、孤军子弟在泰国就业机会的增多,自然地挽留住一部分华人青年。看到收入水平与台湾相当,他们开始也像老一代那样,愿意落地生根。

  泰北的中国人家里,都供着"天地国亲师"的牌位。他们看上去比中国大陆更恪守这种人类敬畏与感恩的传统,历史与现实,又将泰北华人的家国概念塑造得层次丰富。

  两岸和解启动以来,孤军第二代中很多人都参与过和大陆的商贸来往,第三代的发 展方向变得多元。一位开茶社的老板告诉我:"孩子发展由他们自己定了,想去大陆发展也行,你们两岸都开始和解了,我们还怕什么;到台湾也可以;留在英国也 可以。到清迈也没问题,那儿房租比台北低。回到美斯乐?当然好啊,这里有家嘛"。


 陆上的车辆和空中的飞机,以及江河船舶,其速度计量单位多用千米(公里)/小时,而海船(包括军舰)的速度单位却称作"节"。

  早在16世纪,海上航行已相当发达,但当时一无时钟,二无航程记录仪,所以难以确切判定船的航行速度。然而,有一位聪明的水手想出一个妙法,他在船航行时向海面抛出拖有绳索的浮体,再根据一定时间里拉出的绳索长度来计船速。那时候,计时使用的还是流砂计时器。为了较准确地计算船速,有时放出的绳索很长,便在绳索的等距离打了许多结,如此整根计速绳上有分成若干节,只要测出相同的单位时间里,绳索被拉曳的节数,自然也就测得了相应的航速。于是,"节"成了海船速度的计量单位;相应地,海水流速、海上风速、鱼雷等水中兵器的速度计量单位,国际上也通用"节"。

  "节"的代号是英文"Knot"的词头,采用"Kn"表示。1节等于每小时1海里,也就是每小时行驶1.852千米(公里)。航海上计量短距离的单位是"链",1链等于1/10海里,代号是英文"Cable"的词头,用"Cab"。

  海里是海上的长度单位。它原指地球子午线上纬度1分的长度,由于地球略呈椭球体状,不同纬度处的1分弧度略有差异。在赤道上1海里约等于1843米;纬度45°处约等于1852.2米,两极约等于1861.6米。1929年国际水文地理学会议,通过用1分平均长度1852米作为1海里;1948年国际人命安全会议承认,1852米或6O76.115英尺为1海里,故国际上采用1852米为标准海里长度。中国承认这一标准,用代号"M"表示。

  此外,舰船上锚链分段制造和使用标志长度单位也用"节"通常规定锚链长度27.5米为1节;中国舰艇的使用标志以2O米为1节。

  现代海船的测速仪已非常先进,有的随时可以数字显示,"抛绳计节"早已成为历史,但"节"作为海船航速单位仍被沿用。

二战战场经典语录

1. 俄国虽然大,但是没有地方可退!我们身后就是莫斯科!
――面对20多辆德国坦克的冲击,苏军一个战斗小组的指挥官发出了这样的呼喊,他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坚守着自己的阵地。在德军听来,这千百万红军将士发自肺腑的呐喊,比严冬的寒风更另他们战栗。

2.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阵地共存亡!

――七七事变中,二十九军军部发给前线的电报。随后,不可一世的日军第一次遭到了中国军队全面的顽强的抵抗!如果中国军队都能如此视死如归,那么抗战也许就不必打8年了!

3.让他们多送几个日本鬼子来受死吧!
――当珍珠港硝烟弥漫的时候,当南太平洋的盟军被打得丢盔弃甲的时候,日军却在小小的威克岛吃了亏。据说这是一个排长在战斗中发出的电文。虽然战后采访他的时候,他说:“我他妈的什么时候说过这话!” 但是这个最后的电文在当时却极大的鼓舞了美国人的士气!

4.进攻,进攻,再进攻!
――面对两倍于己的日本海军,美国海军中将(后晋升上将)哈尔西发出了这样的咆哮!最终,损失惨重的美军终于顶住了日军的进攻,从而赢得瓜岛战役的胜利。

5.我们能打败那些德国混蛋和意大利杂种!我们不但要枪崩了那些狗娘养的,我们还要掏出他们的内脏润滑我们的履带!
――在诺曼底登陆前巴顿发出了这样的动员令,几乎每个官兵都记住了这位上将司令的信条:“战争就是杀人的买卖,你不放他的血,他就宰了你!”在随后的战争中,美军所向披靡。

6 .你是投降还是毁灭?”――来劝降的德军
“Nuts!”――美国101空降师师长麦考立夫(McAuliffe)简单、粗鲁的语言,表现出一个美国硬汉的鲜明形象。正是由于他们的坚强。德军在二战中的最后一次进攻――阿登战役,以美国的胜利告终。

 

德国陆军的辉煌和死斗-两战阿登

一战阿登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出现了暂时的和平。法国是一战的主要战胜国,不但得到了战败国德国的巨额赔款,还收回了50年前因普法战争战败而被德国割走的边境行省阿尔萨斯和洛林。但是,法国在战争中损失惨重,东部和北部国土遭到了严重破坏,牺牲了大批青年人的生命,这成为了法国人心中难以愈合的伤口。

为了不使战火再一次烧到法国的国土上,也为了能永久保住阿尔萨斯和洛林,法国人一直在绞尽脑汗地思考着对策。法国人心里明白,德国虽然现在战败了,有些灰头土脸,但是凭着日耳曼人的优秀素质和坚韧精神,难保不会东山再起。一旦战端重开,法国能否取胜实在无法预料。从拿破仑时代起,法国的军事理论就是进攻性的。然而在普法战争中,法军的进攻性战略遭到了惨败,此后一度被军界上下质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人在运动战上打不过德国人,可是凭着掘壕据守的阵地战却遏制了德军的攻势,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因此,一战结束后,防御理论又在法国军界大行其道。

1929年,法国陆军部长马奇诺提出了一个设想:沿德、法750公里长的边境线,修筑一条永备防御工事,可以保障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安全,并能御敌于国门之外。其时正是席卷世界的经济大危机期间,法国的财政十分困难。但是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法国政府还是决定投入巨资兴建这项工程。法国集中了全国最好的建筑设计师、工程师和专门工厂,征用大量优质钢材和水泥,工人们日夜苦干,从1929年一直修到1934年,耗资2000亿法郎,相当于法国20年国防开支的总和,终于完成了这项宏伟的工程。法国政府便以陆军部长的名字将这条防线命名为“马奇诺防线”。

马奇诺防线东起法国与瑞士及德国边界交汇处,向西北延伸至法国和卢森堡、比利时交界处,全长750公里,涵盖整个法德边界。马奇诺防线全部由钢筋混凝土工事构成,优质钢筋用了15万吨,混凝土面积达150万平方米,巨型堑壕前后3道,纵深达5公里。最前沿是大片地雷场及层层叠叠的铁丝网,工事主体处于地下,顶盖厚达1米,可以经受住重炮轰击。工事周围修有无数个钢板护顶的碉堡和永备火力点,配备有各种轻型和重型火炮及大量的轻重机枪,可以从四面交叉火力打击来犯之敌。工事深入地下达150米,修有为数众多的通道和屯积点,包括公路、铁路、弹药库、医院、仓库和屯兵洞,还修有俱乐部、娱乐场和电影院。工事各处与前沿暗堡、永备火力点全能通连,地上地下融为一体,并储存有足够几十万军队维持1年的大量食物和饮水。整个马奇诺防线代表了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建筑工程水平,称得上固若金汤。

法国军界上下一片乐观,普遍认为马奇诺防线修成后,德国人已经不可能从东部侵入法国了。从马奇诺防线最西端向西北至英吉利海峡的法国北部地区还有一段250公里长的边界,分成二部分。一部分是阿登森林区,地势狭隘、河流纵横、山林茂密,非常不适合大部队和坦克的行进,法国人认为这里不可能是德军的主攻方向,所以只留下少量部队监视;另一部分是阿登向西直到大西洋的法国与比利时边界,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德国正是从此处侵入法国的。比利时和法国是盟国,在德比边境上也修筑了一条坚固的防线,沿途有许多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如列日、埃本埃马尔等,德军要想通过此处绝非易事。法国人认为在德军攻克这些要塞之前,法国军队和英国远征军就会赶到增援,从而将战线限制在比利时境内。因此,法国在北部的法比边境维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随时准备应付战争的发生。

1933年,纳粹党魁希特勒上台后,大力鼓吹法西斯主义,积极扩军备战,德国迅速崛起。希特勒野心勃勃,他的目标是要让日耳曼人统治世界,消灭不共戴天的仇敌犹太人和俄国共产主义。其次是找英法算账,报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之仇。

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苏联非常仇恨和恐惧,他们虽然不愿看到德国崛起,但更希望利用德国来对付苏联。所以英法等国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一再纵容,眼睁睁看着德国吞并了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却仍幻想着德国下一步会打苏联。1939年9月,德国确实又动手了,但打的不是苏联,而是英法的盟国波兰。无奈之下,英、法相继对德国宣战,将大军开到法德边境上。随后出现的是一副战争奇景:东线波兰军队正被德军打得落花流水,亡国在即,而西线英法百万大军却不发一枪一弹,与兵力薄弱的德军静坐对峙,时间长达8个月。历史上将这段奇景称为“奇怪的战争”。其实没什么奇怪的,英法是不到黄河心不死,宁可牺牲盟国,也不希望和德国开战,还是幻想着德国能回头去打苏联。

志愿军解密文件

  谈韩战,不能不谈停战谈判。交战双方在谈判桌上交锋激烈的程度一点不亚于战场。人们常说,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而在朝鲜停战谈判中恰恰相反,成为政治是战争的继续。战场上打得好,在谈判桌上口气就硬;反之,仗打得窝囊,就无法在谈判桌上挥洒自如。实际谈判的结果也确实反映了当时战场的形势。中国主流媒体一谈韩战,无不以胜利者自居,认为自己打了个漂亮的大胜仗,但却无法解释,大胜仗为何不能导致谈判桌上哪怕一点点小胜呢?这点在当前信息开放的时代应当重新检讨,目的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停战谈判在中国主流媒体出现的机会较少,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确实没有什么直得炫耀的,吃了亏自然没有脸面大声声张。偶尔提及,也是尽量避免细节,尽讲些官话,如谴责美帝国主义如何傲慢无理,没有谈判诚意,而我方又如何有理有力有节地针锋相对地进行斗争,最后逼迫美帝乖乖地在和约上签字。这些对小学生式的说教是无法令有思考能力的人信服的。如今我们面对前苏联的解密文件,重新审视那段历史的来龙去脉。
  在一九五一年中,五次战役结束后,战场进入相持阶段。这时交战双方都意识到谁也消灭不了对方,不约而同想到了停战。以前也有几次其中一方提出停战被另一方拒绝的,因为拒绝的一方认为打下去有利可图。现在不同,打下去谁都没好处。但是,要停战就要讲条件,双方都在争取对自己有利的条件。
  ……

Pages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6.3.2

About this Archive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recent entries in the 历史军事 category.

人生百味 is the previous category.

孕产婴儿 is the next category.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文章或者查看所有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