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gle.com   eygle.com
eygle.com eygle
eygle.com  
 
Digest Net: July 2011 Archives

July 2011 Archives

转引自网络
  偶然在网上看到的文字。想起曾经和朋友一起在李阳手下工作,一起讨论李阳,讨论疯狂英语的兴衰。在这看到这样一篇总结比较全面的文章,遂转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学习。不管你现在从事着什么职业,看一看,都会有用。疯狂英语,一项伟大的开创性事业,被一群无知者给没落了。不论李阳有着怎样的新闻和社会舆论,仍向他的开创与疯狂致敬。
  1.初识李阳
  我和李阳第一次见面属于巧合。我认识的一个广东的老板,正好和李阳关系不错。有一次喝过酒之后,他说高兴了,就吹起他和李阳的关系。为了显摆显摆,他说过两天把李阳请出来一块吃饭。我以为他在胡闹,没想到过了几天之后,他竟然真的做到了。不过不是一起吃饭,而是采用的广东人最常用的招待客人的方式----洗脚。
      
  那一次就我们三个人,李阳坐中间,我和那个老板做两边。
      
   李阳身材非常高大,这一点超过我的想象,应该介于一米八到一米九之间,人也很壮实。近距离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和疯狂英语封面的那个形象相去甚远。在普通人印象当中,李阳是一个很阳光很有帅气还很有活力的年轻成功人士的形象,03年还被网友评为"最具梦想家气质的
新锐人物"。但是我看到的李阳,皮肤很黑,而且很粗糙,脸上坑坑洼洼的,气色很不好,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至少大了十岁。他长得很胖,而且还挺着一个大肚子。
      
  这应该和他疯狂的工作、学习、演讲以及不注意保养有关。和胡敏等一般人相比,李阳属于江湖人士。到了各个地方讲座,都会被各地的老板请出来喝酒洗脚,他自己也大大咧咧的,不讲究这些,几乎天天都是大吃大喝,想不长胖也难。新东方是团队模式,很多很优秀的老师共同支撑起来的;而疯狂英语只能靠李阳一个人讲,每年几乎都要讲一千场,每场三个小时,最密集的时候一天讲四场。李阳的那种激情演讲是一种重体力劳动,没讲一场下来都会大汗淋漓,跟跑一千米差不多。李阳这个人的拼命精神是绝对值得佩服的,但长年累月这样拼下来,他的健康确实已经受到了很严重的损害
      
  那天洗脚主要是李阳和那个老板在那里聊天,我主要是负责旁听。但李阳对我的个人经历很感兴趣,也问了几句。那个时候是05年,疯狂英语已经在走下坡路了,面临很多问题,李阳是一个演讲天才,却并不是一个很好的管理人才,公司大了之后内部一团糟。
      
  他自己也有点焦头烂额,聘请了很多职业经理人来给他管理公司,有一次还从新加坡花上百万的年薪请来一个据说很牛的总经理,结果也是毫无成效。他当时可以说是病急乱投医,也可以说是求贤若渴,不管怎么说,后来他还表示可以让我加入疯狂英语,帮着他做一点事情。我当时一边读硕士一边开公司,不可能再加入别的公司。但这样的机会在我看来还是千载难逢,所以答应试试看,后来就跟着他跑过几个地方,负责给他做一些后台的组织工作。这样一来二去,时不时的还有机会和他单独交流,所以对疯狂英语以及李阳个人的发展经历,就有了比较深入的认识。
  
  关于李阳在兰州大学发明疯狂英语学习法的故事,这个已经路人皆知了,不必敷述。但后来的路还是很坎坷。他毕业以后好像是到了西安工作一段时间,那个时间他就开始尝试到处做演讲宣传他的英语学习法。那个时候"疯狂英语"的名字还没有发明出来,他就自己到处联系学校去讲,收点讲课费。据他说当时就已经可以一年讲三百来场了,但是讲了这么多,始终没有太大的名气,一场课几百块钱。
      
  后来他南下广州,某了一份高级口译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可谓收入颇丰,但他仍然恋恋不忘自己的演讲。工作之余,他就自己成立了一家小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财务会计出纳宣传策划全是他一个人。他就自己写好宣传文案,然后找一家复印社给印刷个几百份。到了周末,就自己背个小包包上街,像贴性病广告一样,偷偷摸摸的躲着城管,在电线杆工厂门口等等地方张贴他英语培训广告。
      
  那段时间李阳其实不缺钱,工资很高,但却是他人生中比较郁闷的一段日子。因为这个人自视很高,立志要干一番大事业,但通过他那种贴小广告的方式,实在是搞不出什么大的动静出来。他自己也感到黔驴技穷,没有什么招。但这个人始终很拼命,他在他租的房子里面密密麻麻的贴满了各种英语句子,堆满了各种各样的书,一有空就不停的看,看书累了就站起来到墙边对着满屋子的英语句子大吼大叫。据他自己回忆,有一次居然坐在马桶上看书看着看着睡着了,直接躺在厕所里面睡到天亮。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概是在99年前后,李阳的人生出现了重大转机。他遇到了一个他生命中迟早要遇到的人。李阳是个演讲天才、语言天才,但不是组织人才和策划高手。上天创造了李阳的另一半:一个说话有点口吃、基本不会说普通话的木讷的男人,为人冷静沉默,却是幕后操纵的天才。

  当这两个在各方面都完全互补的天才相遇之后,一段商业传奇就此开始了。

  
  2:唯英雄能识英雄
  我认识李阳的时候,那个人已经离开疯狂英语了。大家回忆起他的时候都叫他欧总。他在遇到李阳以前,也混得不尽如人意,好像是在湖南某个高中当体育老师。由于脾气暴躁、说话也说不清楚,在学校也不怎么招人待见。有一次到广州出差,机缘巧合,竟然跑去听了李阳的一场演讲。听了之后,他马上意识上这个家伙是个天才,具有无可限量的商业价值。于是下来以后他就找到李阳,说要邀请李阳到他们学校做一场演讲。李阳那个时候只要有人请就去,连讲课费都没有谈就立马同意了。

      
  这个欧总回到湖南以后,说服了校长请李阳过来讲英语。然后动用自己多年积累所能用得到的所有资源,包括给当地教育领导走走后门等等方法,反正是用尽浑身解数,邀请了当地很多中学的校长或者教导主任等也在同一天到他们学校听李阳演讲。
      
  在此后和李阳的交流过程中,他发现李阳的英语学习方法竟然没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那个时候李阳给自己起的名字叫:李阳·克立兹英语。一方面是觉得既然教英语,起个英文名字显得比较酷,有号召力;另一方面是表明自己到广州闯荡的雄心:克服困难,立足兹地。这是一个非常幼稚的名字,那个欧总立即展示了其策划天才的本色,一看:克立兹,英文不就和crazy发音比较像么。而且也正好和李阳的风格比较接近,那么就叫疯狂英语吧。当时其实已经有公司注册过这个名字了,但他们都是不按规矩出牌的开路者,也就压根没管这些。
      
  疯狂英语的牌子,就这样诞生了。
      
  这个欧总下的第二部棋,就是在有了品牌以后,快速的策划了一整套疯狂英语学习材料。而且定价很高。以前李阳是比较老实的,出过几本书,总价也就几十块钱,卖出五百套才能赚个万把块钱。现在出的材料都很贵,就靠演讲现场的那个疯狂劲头开卖,而且只能在现场买,书店里面没有,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了。当时离到湖南演讲可能只有两个星期。这倒难不倒李阳,这个人天生就是创造奇迹的,无非就是几天不睡觉罢了。
      
  然后,李阳就到了湖南演讲。
  
  3.到手的第一桶金飞了
     
    李阳的湖南之行取得了空前的成功。
      
    欧总这个人,虽然脾气暴躁,看起来很难与人相处,但是却具有洞察我们这个国家教育行政机制的睿智。他明白一个道理:在中国这个集权制国家里面,从上往下走是很容易的,从下往上爬是很痛苦的。李阳的演讲本来极具煽动性,但是如果靠在低端一场一场的积累是很难打出名的。所以他把当地教育局长和各个校长请来集中的一听,这些人跟着几千学生一起被煽动得热血沸腾。教育局长一点头:"好!"----要的就是这个字。然后根本就不用推广了,当地几乎所有学校都向李阳发出邀请。这样一个月之内就在湖南讲了几十场,由于得到了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鼎力支持,卖产品也就很容易。加上现场宣布书店里面买不到,大家几乎就是抢购。一个月下来,李阳赚了六十万。这是李阳这辈子靠演讲挣到的最大的一笔钱。
      
   我之所以说是李阳赚了六十万,而不是"他们"赚了六十万。因为这个时候欧总还是学校的体育老师,算是给学校办事从外面请李阳来讲课,他和李阳不是合伙人,没资格分钱。李阳倒是挺慷慨,要分二十万给他。但这个人身上既有霸气,也有正气,按照他的地位,他觉得自己不能要着二十万。所以他决定给李阳退回去。
      
   实际当时这六十万全在他手里,李阳已经回广州了。 他就和李阳商量好,给他拿过去。他从来没有经手过这么多钱,就和学校的教导主任一起----居然还是坐火车,他们那里没有直接到广州的飞机,把六十万现金装在一个破麻袋里面,轮流睡觉照看。一路都非常小心,到了广州,那个时代的广州社会治安是非常混乱的。他们两个在路边吃了碗面条,吃的时候都是把麻袋夹在两个腿中间。等他们把面条吃完一看----麻袋不见了!
  
  4.第一次飞跃
    
  六十万在现在也不是小数,何况在十年前。这两人被吓得不轻,赶紧报案,但在当时的广州,这种案件层出不穷,丢点钱根本不算什么,只要不缺胳膊少腿就基本没人管。
      
  那个教导主任被吓破了胆,根本就不敢去见李阳----万一被李阳一口咬定说他们两个私吞了这笔钱,那可就吃不了兜着走了。这个欧总还是鼓足勇气,觉得无论如何总要给人家说清楚,所以就一个人跑去见李阳,告诉了他这个不幸的消息。
      
  李阳得知之后,确实挺心疼,他这辈子还没有挣到过这么多钱呢,说没了就没了。但要是说怀疑欧总他们私吞了,他当时心里还真没有这种想法。正是对这件事情的反应决定了李阳和疯狂英语的命运----李阳沉默了一小会儿,就表示没关系,丢了就丢了,以后再赚回来就是,至于他们两个来回的路费,本来说是从六十万里面扣的,现在他仍然给他们。
      
  李阳知道,面前这个姓欧(区or欧阳?)的人,价值远远不止六十万。他乐呵呵的请欧总吃了一顿饭,并邀请他到家里聊了一下午。面对李阳家里堆积如山的书籍和满墙的英文纸条,这个欧总确实被震撼了,在经过一下午的长谈之后,他终于决定辞去教职,到广州跟着李阳干。
      
 这两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如此明显,所以他们在一开始就分工明确:欧总主要负责策划、组织、外联,李阳则专心做好演讲和教材。
      
 从繁琐的日常管理工作和宣传推广中抽身而出以后,李阳的演讲天赋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而那个欧总也将自己"从上往下走"的理念加以发扬光大。彻底摒弃以前那种一个学校一个学校推广的模式。改为一次性攻克一个地级市(一个省对他们而言还太大了),先通过成本较高的公关,拿下当地教育部分的主要领导,在全市校长开会或者其他时间,组织一场由市县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导主任还有一些学生一起,来听一场李阳的演讲。然后现场填写调查问卷和请领导发言。在被李阳煽动得晕乎乎的之后,领导一般都是当场拍板要大力推广。这样一下吃掉一个地级市的几十所学校,高成本高效率,疯狂英语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
  
  5. 误入德隆
    

  如果继续这样发展下去,李阳会赚很多钱,疯狂英语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名的英语培训公司。但是,李阳是一个雄心很大的人,他并不满足于这样的前景,这和他希望全国人民都跟着自己学习英语、把疯狂英语打造成世界级的英语学习品牌的梦想相比,相去甚远。
      
  正在这个时候,一家资本巨鳄看中了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提出了收购。这家公司就是当时号称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的德隆集团,当时已经控制了四家上市公司,号称资本上百亿。德隆开出的价格很有诱惑力,而李阳也正好希望在一个更高的平台发展自己,所以双方一拍即合。这样,疯狂英语被纳入德隆旗下,李阳和欧总也进入了德隆集团。
    
  进入德隆以后,李阳才发现自己看走了眼。
      
  德隆是资本市场上的巨兽,靠在股市上翻云覆雨迅速膨胀,对做好实业本身兴趣不大。当时德隆扩张得很快,很多项目都没有经过详细的论证就上马了,收购疯狂英语不过是唐家兄弟头脑发热的一个小动作,收购完了之后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有兴趣和热情去想该怎么办。在德隆复杂的资本结构中,李阳实在是很不起眼的小人物。所以这一段时间,李阳基本处于一个被"雪藏"的状态,有劲没处使。
      
   但是德隆又很有钱,他也不会缺钱花,唐家兄弟又善于在股市上吹牛,总是经常向他描绘一些宏图远景,搞得他犹犹豫豫的不知如何决断。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李阳就会像"温水煮青蛙"一样被慢慢的消磨殆尽,被市场彻底遗忘。
      
  但是欧总坐不住了。他多次建议李阳退出德隆,但这意味着必须缴纳很多违约金,李阳十分犹豫。欧总见无法说服李阳,就自己先走一步,独自跑回湖南老家去休息。欧总不是法人代表,说走就走了,不算违约,唐家兄弟也不管。这是两人第一次分裂。
      
  身边没有欧总协助的李阳更加为难,坚持了两个月,实在不行了。前思后想,他终于明白在德隆不会有任何前途,下定决心退出。在交了八百多万元的违约金之后,他跑到湖南去找欧总。这一次,跟上回平白丢掉六十万一样,又一次要从零开始了。
      
  他们两个人又像三年前一样,一无所有的坐在一起规划未来。 
  6.再战阳朔      
  在德隆里面休息了这么久,对李阳和欧总来说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好的方面就是他们的眼界确实比以前高了很多,德隆在炒作概念方面的大手笔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在德隆的休息时间,正好有空慢慢的反思以前的得失,而不是天天忙于日常事务,把最根本的战略方针给遗忘了。   
  所以这一次,他们商量出了一个种新的发展方案,那就是搞高价培训。仅仅靠李阳到处去讲课,然后现场卖点书和磁带,能赚一些钱,但是赚不到大钱。举办一场演讲的成本很高的,联络、场地、交通等等。所以必须要用高利润的培训来赚钱。普通的培训业意义不大,由于李阳属于稀缺人才,全中国只有一个,他的培训就定了个天价----为期一周的培训班,八千块钱一个人。    
  这个价格实在很离谱,李阳自己都吓了一大跳,但是欧总对此非常有信心。他们最终把开班的地点选在了桂林阳朔,因为这个地方外国人来旅游的很多,英语学习气氛比较重----这是李阳的解释,我也没有问清楚,总觉得"外国人多"这个理由似乎不是很充分,所以现在也不能完全理解选择这么一个偏僻的地点的真实原因。    
  总而言之,这次策划非常成功。他们两个人是抱着放手一搏的心态来做这次培训的,在前期宣传中真是把吃奶的力气都用完了。最后的结果,一战成功,具体挣了多少钱我不清楚,反正是一下子就把元气补足了。    
  这次成功,也使得疯狂英语彻底和新东方模式分道扬镳。纯粹依靠个人魅力,依靠煽动性的演讲,实现冲动型消费成为疯狂英语最大的特征。这让它发展得很快,一次成功的培训就可以赚个盆满钵满,而起非常具有传奇色彩。我记得我参加过新东方的六级培训,一个班一个人才三百来块钱,跟疯狂英语比起来差太远了。但是后来的发展证明,疯狂英语的失败也正来源于此。
  7:走向全国    
  重新挣到第一桶金之后,这时的欧总也已经完全明白李阳的雄心,他的眼光也不再限于一口气吃掉一个地级市了。也许早在德隆的时候,欧总就已经制定好了计划:要一口气吃掉全中国!    
  以前在搞定地级市的时候,从上往下走,就是先搞定市一级的领导,然后进学校。现在要吃掉全中国,就只能到一个地方去----北京。    
  从地级市上升到国家层面,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所以疯狂英语还必须做更大的改变。长期以来,欧总都在思考一个问题:怎么样让疯狂英语融入主流?    
  作为一个对我国的教育体制有深刻认识的人物,欧总知道,靠李阳这种煽动性的演讲方式要赚钱容易,但是要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必须得到官方的认可,得到主流媒体的支持。李阳的演讲的本质,是和现行的英语教学模式背道而驰的。怎样处理这个矛盾?既要保持疯狂英语的特色,又要让官方认可它?    
  想来想去,他们想出了一个天才的答案:爱国。这是比教育模式还要高调的主流意识形态。他们的逻辑很简单:学好英语就是爱国。现在学好英语,是为了和国际接轨,使祖国更加强大,将来让更多的外国人来学习汉语。所以我李阳教疯狂英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推广汉语。    
  爱国是一个很泛的概念,实际上什么事情都可以往里边套。比如九十年代有一个农村妇女,到处投毒杀人,抓起来之后被问为什么。她就说她爱国,因为中国人太多了,对国家发展不利,她感觉自己能力有限,做不出什么大事业,所以就多杀点人来给国家做贡献。    
  不过她这个理由没人信,最后还是给毙了。但在上个世纪初,有一个意大利小偷跑进卢浮宫把《蒙娜丽莎》给偷走了,后来被抓住以后,他在律师的指点下宣布自己这样做是出于爱国的热情,因为无法忍受意大利人的杰作被放在法国展览。法官居然采信了他的解释,最终对于如此严重的盗窃行为只判了几个月的监禁,而且没有服完刑就给放出来了。    
  所以说,疯狂英语既不偷也不抢,也不提倡杀人放火,要说自己爱国,那是谁也驳不倒的。    
  有了爱国的思想,还要有爱国的举动。既然要推广汉语,就要热爱汉语所代表的伟大的文化传统,找一个象征中国传统的地方去搞演讲,要在北京,还要有足够大的地盘来让很多人来听。琢磨过来琢磨过去,天安门广场最合适,但这个估计没啥希望。长城也很有代表性,但空间不够。最后就想到了故宫,代表性不错,里面空间也不小。于是欧总就去和故宫管理部门联系,具体谈的过程我不知道,反震是居然谈下来了----无非就是多给点钱嘛。    
   接下来,就是紧张的筹备和宣传,举办了举世闻名的"李阳--疯狂英语故宫万人大演讲"。那张以后用的最广泛,给人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李阳面朝太和殿,张嘴大吼,后面上万人和他一起疯狂喊叫的照片,就这样出炉了。    
   各大主流媒体当然不会拒绝播放这样一条既有爱国思想,又能体现传统中国走向现代化,还能吸引眼球的新闻。一夜之间,李阳成为了全国知名的演讲家和英语教学家。
  
  就这样,欧总一口气吃掉全中国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1998年4月30日上午,在故宫太庙大殿前,"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面对近千名听众,热情澎湃地将听、说、读、写、译合五为一的"疯狂英语快速突破法"传授给了所有的听众。   
  这一天,29岁的新疆青年李阳在太庙用他的"疯狂英语"彻底"疯狂"了一把。圆框眼镜、暗红色的T-SHIRT、卡其色的休闲裤。这就是李阳的全部装束。李阳一头短发,音乐停止他手拿麦克风跳上临时搭建的主席台,开始了在故宫的万人演讲。这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在故宫太庙前的英语演讲。  
  上万人聚集在故宫,人头攒动气氛热烈。李阳拉来了据说是好莱坞演员的前外教为他助威,等这位外教一出场全场掌声雷动。李阳手拿麦克风,用尽全身力气喊出的"Don't be shy. Speak English loudly and crazily"成为当时的口号。台下几千人也在声嘶力竭地随之疯狂呐喊。  
 一般来说,人们都对"疯狂"二字感到害怕,然而在《辞源》里,"疯狂"还包含着鲜为人知的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对事业的十分投入,忘我追求。 
 关于"疯狂",李阳有一段精彩的解释:"疯狂代表着人类超越自我的精神,代表着对理想的执着追求,代表着对事业永久忘我的全情投入,代表着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激情。人一旦有了这种疯狂,做任何事情都可以成功。"  
 所以有了李阳式的疯狂英语。
 许多人质疑,这种连喊带叫的方法真能学好英语吗?李阳则坚持,那是惟一能学好英语的办法。  
 李阳的演讲,着实是疯狂,快赶上摇滚音乐会了。李阳就像乐队的主唱,带动着全场的情绪。"把胳膊举高一点,手张大一点。"李阳绝对有这个魔力使台下的人不分长幼,在他的带领下,开心地喊着一句句他精心挑选的英语句子。  
 有人说,很多人来听我的演讲不是为了学英语,而是来发泄的。我想不通,发泄有什么不好。'疯狂'就是一种全心投入的感觉。我们就是要在一种'游戏'的状态下学习。学英语不但是脑力劳动,也是体力劳动嘛!谁说学英语就必须正襟危坐?可以睡醒一个懒觉后学,可以失恋心情不好时学。 
 不管前来听演讲的人是不是真的得到了学习英语的真谛,反正在场的人们都很high。1997年农历正月初一,4000多名英语爱好者穿着节日的盛装,齐集在风雨交加的"世界之窗"纵情高呼英语,宛如一片沸腾的海洋。他们中有很多人来自珠江三角洲10多个城市,另外还有近百人从武汉、西安、北京、海南等地特意赶到深圳过年,和李阳一起疯狂地大喊英语。当地报纸评价说:除了买股票,深圳还没有出现过如此火爆的场面。
  
  8.里程碑和分水岭    

  故宫演讲之后的故事就一路顺风顺水了。欧总借势又设计了一个在长城上教解放军学习英语的策划,把疯狂英语和爱国结合得更加紧密了。    
  此外,还让李阳在新加坡、日本、台湾、韩国等地举办了疯狂英语的演讲。这些演讲在照片上和新闻报道上看起来相当壮观,彷佛疯狂英语真的成了全世界人民学习英语的品牌。   
  但实际上这些东西全都是纯粹的炒作,通过大手笔的投入聚集人气,让相关媒体报道一下然后就走人。疯狂英语在这些国家或地区,根本没有做进一步的深入开拓。主要目的还是"出口转内销",拿着这些东西仍旧回来忽悠国人:外国人都信了,你还能不信吗?    
  这样几招虽然简单,但是实用。爱国、为国争光,再加上李阳本人演讲的煽动性和对他本人传 
   
  奇经历的包装。这个时候听疯狂英语演讲,已经不仅仅是学习英语了,已经跟听一场歌星演唱会差不多了,大家都盼望着听这样一场演讲,跟着李阳疯狂一把。  
  顶峰在03年前后到来,具体时间我记不清楚了。标志就是李阳本人被聘为2008年奥运北京城市形象大使。这个称号可非同小可,它标志着李阳和他的疯狂英语终于完全彻底的被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或者说官方权威认证。因为在2008年以前,办好奥运就是中国最重要的政治任务。从此以后,李阳外出讲课,不仅是纯粹的商业活动,还有了宣传奥运这块金字招牌;不再是反抗现有的英语教学模式,而是最正宗的促进中国与国际接轨的活动。   
  这应该说是疯狂英语大发展的一个契机,让李阳真正实现他的让3亿人民跟着他学习英语的梦想的最好机遇。   
  然而,谁也想不到,这并未成为疯狂英语发展壮大的里程碑,反而成为它走向衰落的开始。   
  其间的原因,就是李阳和欧总的第二次分裂。
  
  9.分裂与衰落  
  关于第二次分裂,李阳本人似乎不太愿意提起。显然,这不是一段令人愉快的经历。也许除了他们两个人,谁也无法了解其间的真实情况。    
  总的来说,根据一些只言片语,我可以对这个事情做出一个比较可靠的判断。这两个人都是内心非常高傲的人物,也是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人物。在疯狂英语发展顺风顺水的时候,大家心里都忍不住在想:这样一项事业,到底谁的作用更大?显然,他们都认为自己的功劳更大一些。而且这两个人虽然优点缺点互补,时间长了之后,又都有点互相不服气。    
  那个欧总经过几年的磨练,普通话基本能说清楚了,不甘心总在幕后策划。他自己在策划人这个圈子里面名气已经很响亮了,所以经常应邀参加一些培训会议,宣传自己的策划理念。也总是能赢得一片掌声,赚一笔不菲的演讲费。所以他似乎开始觉得李阳的演讲没什么了不起,就是一点表面功夫,自己努力一下也可以的。    
  李阳做了几千场演讲,似乎也不满足于此,开始关心起一些公司内部管理的事情来。他也觉得自己可能在管理方面很有天赋。   
  在这种情况下,原先亲密无间的分工结束了,矛盾冲突不可避免。具体情况不得而知,反正最后的结果就是欧总在疯狂英语发展得最好的时候,从公司带了一大批骨干出走,另外搞了一个周宏赏识教育的新的培训品牌。    
  欧总走了之后,自以为颇有点管理天才的李阳才发现自己根本管不好这样一家大公司,手下一些以前看起来很聪明的家伙全都是中看不中用的草包。他自己还不服气,花了几十万到长江商学院去学习了几个月的高级MBA课程,学完之后发现自己还是啥都不会。他经常这样调侃自己:"我觉得上当受骗了,就决定回去当老师,给高级MBA班的讲如何做好演讲,终于把那几十万给骗回来了。"    
  疯狂英语内部管理一团糟,尤其是销售体系非常混乱。李阳自己演讲很累,一直就想培养几个接班人,自己在幕后做管理或者培训讲师就可以了。但他这样的演讲天才不是可以培养出来的,有一两个讲的好的,李阳特别重视的,我也见过,确实讲的不错,但也就是不错而已,只能算是好的演讲者,跟李阳的差别不可以道里记。    
  至于下面的一些加盟机构临时培训的老师,我看基本可以归入精神病这个群体。这群家伙根本没有理解李阳演讲的精神实质,为了疯狂而疯狂,以为李阳在台上可以像操纵机器人一样让所有人跟着他一块大吼大叫还做手势,这个很简单,一上台就开始鬼哭狼嚎,拼命鼓动大家跟他"一起来!"不知道下面的人已经笑成了一片。   
  现在,李阳还是找不到接班人,还是只有他一个人能讲疯狂英语。他仍然在每天四处奔波不停的演讲,他的演讲依然如此充满号召力和煽动性,仍然能够卖出很多书的光盘,能够赚到很多钱。但是,明眼人都知道,他现在离将疯狂英语打造成世界级的英语学习品牌的梦想,已经越来越远了。疯狂英语,这个曾经让无数人激动不已的英语学习品牌和学习模式,就这样慢慢的从主流媒体消失了。李阳自己,也在疯狂的演讲和吃喝中,变得越来越老、越来越胖。至于那个欧总,他策划的赏识教育似乎也火过一段时间,但很快就被人们遗忘,现在已经不知道他在做什么了。这两个天才,和他们创造的震撼人心的商业奇迹,终于化为了一颗流星,以一种灿烂的姿态划过夜空,转瞬而逝......
  
  10:结束语
    如果仅仅是讲故事,到这里也就该完了。不过什么事情我们看到了,听到了,都应该思考下,以史明签。现一家之言,得出以下感慨。那就拿李阳与行业内的其它成功的公司做个简单对比吧,比如上市公司新东方   
      
  1. 拼命不如踏实重要。
      李阳很拼命,但是不踏实。他可以一天讲四场十二个小时,都保持激情四溢的状态;为了及时出版培训材料,他可以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两个小时,白天讲课,晚上攒资料。但是,疯狂英语的大部分材料都是攒出来的,拼命的追求数量,缺乏认真踏实的功底,什么这个卡片那个卡片,都缺乏系统踏实的研究和反复的推敲修改。    
      反之,新东方则是踏实而不拼命。俞敏洪的《GRE黑宝书》绝对是背单词的经典。即使后来他发了大财以后,只要是署名"俞敏洪 编著"的书,都是很扎实狠下功夫的,不是找一些老师甚至学生来给他攒的。   
      比较搞笑的一个事情是我第一见李阳的时候,李阳慷慨的告诉我,他的自传已经出版但是还没有上市,决定提前签名送我一本。这个还弄的我很激动,结果后来拿到书一看,《我疯狂,我成功》,又是一本纯粹粗制滥造的疯狂英语读本:全书分为十几章,每章都是一句"疯狂成功秘诀",中文夹杂着英文,里面还有很多从各种报刊杂志上摘抄下来的对李阳经历的报道,攒在一起,这就叫"自传"了。    
      我实在没有心情读完其中的任何五页。我确信这个"自传"里面没有一句话是李阳自己写的,全是下面的人攒的。连自己的自传都搞得这么功利这么粗制滥造,其它教材之类的东西的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2.个人不如团队重要   
      李阳绝对是个演讲方面的天才,这一点估计不会有人有疑问。一个天才,如果肯拼命,那么几乎可以肯定他会去的成功。李阳就是一个明证。    
      但是,如果从做好一件事业这样的高度,而不是挣了多少钱出了多大名的角度,来评价李阳。尤其是把疯狂英语和新东方比较起来看,也可以比较肯定的说,李阳其实是比较失败的。    
      新东方是一个团队。俞敏洪本人其实也是一个演讲天才,听过他演讲的人都不会有疑问。但他非常懂得收敛自己,注重发挥团队的威力而不是个人的天才。在新东方初具规模的时候,俞敏洪请十多位主要的老师去顺峰酒楼吃海鲜,每人点了一只王八。俞敏洪就对服务员说:"你端上来的王八,一定要保证所有老师的都比我的那只要大。因为他们都是我的衣食父母。没有他们辛苦的讲课,我连王八尾巴都吃不起。"  
      有了这样一个坚强的团队,同样是主要的行政负责人出走。胡敏走了之后,新东方依然能够继续发展壮大,还到美国上市了;欧总走了之后,疯狂英语就迅速衰落   
      俞敏洪现在基本不讲课的,资产超过十亿美元(现在经济危机可能有所下降,但肯定比疯狂英语顶峰的时候还要多出很多倍),压力还是有,但总的来说他保养的好得很。去年还被北大请去给入学新生做演讲。李阳现在只能自己年复一年日复一年的四处奔波讲课,继续拼命,只要他一歇气,疯狂英语这摊生意保证立马关门。

"寒"朝  一个青春文化偶像能与权势拧到什么程度?

原文:《纽约客》杂志 (2011年7月4日)

作者:欧逸文( EVAN OSNOS )

翻译/校对:网络译者志愿团队

转自:http://www.alibuybuy.com/posts/61770.html

1999 年 12 月,上海一家出版社收到了一份手抄的书稿,作者名叫韩寒,刚从高中一年级退学,这是他的处女作。他花了一年多时间坐在教室的后面写这部小说《三重门》,在此期间他有七门功课亮了红灯。小 说写的是一位高中生的故事,主人公每天面对着无尽的空虚,"从黑板到笔记本到试卷"不停地抄,而他妈妈则不断地给他吃各种补脑的药丸子。之前另一家出版社 给这份手稿的评价是晦暗、脱离时代的步伐----当年写给中国青少年的书多数是类似《哈佛女孩》的格调,为人指引进入常青藤盟校之路----但是现在的这家出版社 有一位编辑很热心,拍板印了三万册。结果三天就卖完了,再加印的三万册也很快售罄。

与描述少年烦恼的世界经典文学作品相比,这部小说并不算突出。但在中国它却是没有先例的:这是一篇对教育和权威体系既实在又尖刻的讽刺小说,而且出 自一个无名小辈之手。中国中央电视台甚至特别为其制作了一个小时的讨论节目面向全国播出,试图冷却这一热潮。但是在电视上,韩寒体现出了睥睨一切的光彩。 他剪了一个偶像男孩组合一般的发型,前面的刘海长得遮住了左眼。当西服革履的学者怒斥他"可能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叛逆因素"时,韩寒微笑着打断他们 说:"从你说的话听起来,你的人生体验比我的还要浅薄。"韩寒一举成名,成为新一代青春叛逆的一位颇具魅力的代言人,中国媒体称之为"韩寒热"。

《三重门》继续热卖超过二百万册,跻身过去二十年中国畅销小说的行列。后来几年里,韩寒出版了四部小说和数本散文集,都围绕着他一贯的主题:青春、姑娘和汽车。尽管他目前的出版商路金波并不认为那些书是伟大的文学作品,但这些书还是卖出了几百万册。"他的小说经常是虎头蛇尾,"路金波最近跟我说。五年前,韩寒开始写博客,他的注意力明显转向了那些在中国极为敏感的话题:共产党的腐败、言论审查、对年轻工人的剥削、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这就好比是斯蒂芬妮 · 梅耶放弃了《暮光之城》系列小说,而开始引导她的粉丝去关注公共资金被滥用的问题。

写博客的韩寒比写书的韩寒更为成功。2008 年,他超过了一位电影明星而成为中国最受关注的博主。他的博客就是一种简单的日记格式,浅蓝色背景,角上一张黄色拉布拉多小狗的照片。从他开博以来已经有了近五亿访客,在中国只有谈股票经的博客能有超过这个数字的访客。

韩寒每个星期都要从上海市中心通过高速去市郊的农村老家一两次,他从小在老家的房子里长大,现在那里住着他的爷爷奶奶。这一天,当我们在车流高峰路 段上走走停停时,他说:" 自从我通过写作赚到钱,我就开始买跑车。" 同时他也开始参加车赛。我们当时坐在一辆宽敞的黑色"通用"商用车里,里面有着高背座椅和有色玻璃车窗,开车的是韩寒的好朋友兼赛车领航员孙强。(韩寒这 辆商用车专开长途,他怕坐飞机。)"其他赛车手看不起我,因为他们想,你是个码字儿的,你开车只会往墙上撞。"他说道。

韩寒现在二十八岁,身高五呎八吋(1米73),体重不到一百三十磅 (58公斤)。他有着线条柔和的颧骨,闪亮的黑眼珠浅藏在刘海后面,活象韩国肥 皂剧明星。他喜欢灰色、白色牛仔布的服饰----符合中国流行文化的审美。他整洁而又大摇大摆的个人风格是对中国知识分子那种萎萎缩缩形象的颠覆,也同时具有 杰克·凯鲁亚克【译者注:美国作家,《垮掉的一代》的作者】和贾斯汀·汀布莱克【译者注:美国流行歌手】的风范。和别人面对面相处时,他态度温和,言语简 洁,说话总带着微笑,但却绵里藏针。

在整个中国异议者圈子里,韩寒具有明显的领导地位,但他的立场却又非常暧昧。有时候,他是中国最直言不讳的声音之一。("多少年来,央视做过多少颠 倒黑白,混淆视听,迫害文化,篡改事实,瞒天过海,助纣为虐,粉饰太平的事情?"----那篇博文象他很多其他文章一样,被网管删除了,但是很多粉丝抢得先 机,广为转载。)但有时候,他也会极具心机地圆滑。去年十月,中国作家刘晓波在监狱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时,韩寒跟网管和读者兜起了圈子,在博客上只发了一对引号,中间一个空格。这篇"博文"吸引了一百五十万点击量和两万八千多条留言。

他的批评文字使得他经常与中国的网上民族主义大军对立。去年十二月,一个强烈拥护政府的网站指称他为"西奴"之一,并且在他的照片上套了一条绞索。到目前为止,他与政府之间保持着井水不犯河水的关系。今年年初以来,动荡横扫北非与中东,中共对言论自由发动了多年来最为猛烈的镇压。四月三日,具有政治煽动性的艺术家艾未未因莫须有的"经济犯罪"罪名被关押以后,作家马建在海外发表的一篇评论文章里猜测说,韩寒和其他三位批评家可能就是下一轮的目标。他写道:"......这仅仅是开始,下一步有独立思想的作家像艾晓明、戴晴、崔卫平、韩寒等都会受到威胁,直到中国仅剩下那些官方卸用文人如王安忆、陈凯歌、张郎郎之类的为止。"

近十年来,韩寒一直保持着作家和赛车手的双重职业身份。在上海大众车队场地赛和斯巴鲁越野拉力赛中成绩不菲。赛车是个赞助和香槟雨的世界,与他的写 作生涯风马牛不相及。总的来说,他的读者对赛车毫不关心,但是他这两个身份的重叠产生的却是一个明星。韩寒的形象经常出现在时尚杂志的封面,而一些独立网 站,如韩寒文摘、单位、中国奇客,经常翻译、分析他的一字一句。有时候,他的读者会在他发言之前就等着他。他有一次在微博----中国版的推特----上敲了一个 字"喂",马上就有七十多万人关注他,等着他的下一个字,而他却一直没有再在微博露面。他最近一次上电视访谈时,在开场白里说,"只要你会说中国话,你就知道我是谁。"----虽属吹嘘,但其实并不太离谱。

他是唯一一位批评政府但还能拉到商业赞助的人----他和凡客诚品(一家低成本服装连锁店)、尊尼获加(威士忌品牌)签有广告合同,后者的广告把他忧郁 的形象与广告语"梦想就是实现一个人脑海里闪现的每一个想法"相结合。他还以他的名字为瑞士恒宝一块独特的名贵表做广告,这块表上用英文镌刻着"为自由" 几个字,并被拍卖用于慈善事业。

 

快到韩寒的家乡亭林镇时,我们的车拐上小路,最后开到了一座横跨小溪的水泥桥前面。桥面只比车身宽几寸。孙强在方向盘后面有点犹豫。韩寒从前排座椅 中间的空隙处望出去,然后用开玩笑的严肃语气说道:"这座桥就是一场考验。" 我们有惊无险地开了过去。韩寒说:"我以前在那里出过几次事。"

雾气笼罩着无精打采的田野,地里有些横七竖八的小径。这里属于上海的郊区,和其他大城市的郊区没什么不同,散布着一些不大的农田和工厂,开车不多远 就是繁华的都市。我们来到一座两层的农家砖楼。楼前有一小片地。韩寒的爷爷奶奶慢步走出来迎接我们。他们个头不高,身上裹着棉衣。一条黄毛猎狗兴奋地跑来 跑去。我们穿过一间充满乡村阴冷感觉的客厅,来到一个小院里。韩寒有些难为情地笑笑,指点我爬过一扇窗户来到他住的那边。他说:"设计房子的时候有点失误,我们忘了在这边开个门。"

他的房间就是一个乡下少年的梦想之窝:一辆破旧的雅马哈摩托车靠在一面墙上,一台巨大的电视摆在另外一面墙前。另外还有一个巨大的显示器连着用来玩 驾驶类游戏的方向盘和踏板。房间正中放着一张台球桌,韩寒摆好台球后一杆将其打散。他一刻也没停下来。为了表明自己的精力非常集中,他把自己的两部手机都 倒扣在一边,任凭它们又叫又抖地抗议着。在台球桌上,我击中了一球,但错失了下一球。韩寒把剩下的球都打进了袋里。

家乡的变迁在韩寒对中国的看法中占据着突出的地位。无论是在文字中,还是在交谈中,他不断提起个人抱负和不负责任的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在解释为什 么他爷爷奶奶的很多邻居接受了政府给的少量金钱而放弃了宝贵的土地时,他说:"为了在城里拥有一处小公寓,人们什么都可以干。即使房子只有八十平米,他们 也愿意。因为这意味着他们从农村人变成了城里人。" 他接着说:"然后政府把他们的房子推倒,把地卖给工厂或房地产开发商,由他们再建新的公寓楼卖给别的 人。"

换一个环境,这种做法也许可以改善成片的地段。但是因为缺乏监管,地方官员没有什么兴趣确保新工厂能支付较好的薪水,或能保护土地环境。韩寒指给我看远处一片高大的工业化厂房。他说那是一座化工厂,它污染了他幼年时曾捕鱼的小河。他在自己的博客上写道:

"我爷爷看河就知道是礼拜几,空气中全是气味,环境监测部门能面对着满河的死鱼表示水质正常......后来,我的老家规划了亚洲最大的物流港,亚洲最大的雕塑园,亚洲最大的电器城,但是这数千亩土地全部都成为了烂尾工程。"

我们来到寒冷的户外漫无目的地散着步。我提到说,作为在中国历史上最繁荣时期成长起来的一代人的代表,他所做出的批评与他的名声似乎有些矛盾。他说 中国的发展规模掩盖了财富是如何被分配的细节。"因为参加拉力赛的缘故,我们各地都去过。拉力赛一般都在土路上,所以常常是小地方、穷地方。那里的年轻人 并不在乎什么文学、艺术、电影、自由或民主。但是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一样东西:正义。他们见到身边发生的都是不公平的事。"

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他提起最近看到的一段新闻视频,说是有一位17岁的农民工为了回家在火车上站了62个小时。在中国的报纸上,经常可以见到对这 类痛苦经历的报道,以彰显中国人的吃苦耐劳。但韩寒对此却另有看法。"那个人被逼得要穿上成人纸尿片。"他深恶痛绝地说。三天后,这成为了他下一篇博文的 主题,即"被城市化进程所利用的年轻人"。那篇博文最后说:"工作一年,排队一天,买好原价票,穿着纸尿裤,站着回老家,相当有尊严。"

在韩寒写作的日子里, 他一般睡到中午起床,然后独自一人飞快地工作到凌晨。他娶了他高中时的朋友金丽华。她是一个别致而细心的女人。她成了韩寒的 助手加管家。"韩寒是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甚至算是轻信的那种人。" 她说。"以前他被出版商骗过,还因此蒙受了经济损失。"他们去年喜得千金。这事曾被 中国八卦杂志如皇家婚礼一般的报道("韩寒当爹了,第一次提起女儿") 韩寒接受媒体采访时,往往会主动说起他还有"女朋友"。比如他会说"我想呆在这个 国家,因为我女朋友在这儿"之类的话。但我们很难知道这种男人式的油腔滑调有多少戏谑的成分在里面。一旦追问其细节时,他却说"我喜欢观察别人的生活,但我不喜欢别人窥视我的。"

他很自豪地宣称自己是个乡下老粗,例如他说女导演就应该只拍关于爱情和生活的影片(他解释说这话特指胡玫----党赞助的传记电影《孔子》就是她导演的)。不同于其他著名的中国批评家,他和西方没什么关系;他曾去过欧洲但从未踏上美洲,而且对西方文学一点兴趣也没有。即使这样他仍然获得了海外出版商的关注。西蒙与舒斯特(出版商)计划要在下个秋季发行一套韩寒的散文及其博文的英文译本,再接下来会发行他一本小说的译本。

韩寒很久以前就认为他的那种"叛逆"的形象已是浮云了。他曾说过:"如果我是个叛逆青年, 我不会去开奥迪或者宝马。"然而这个叛逆的头衔还是被保 留下来了。甚至《中国日报》----一份官办的英语报纸---- 都以"永不休息的叛逆"作为头条标题来报道韩寒紧张的日程。但实际上, 在他不比赛的时候,这位 叛逆还是很温和的:他不抽烟,很少喝酒,也不喜欢去夜店。

韩寒几乎本能地被描绘为一个中国年青人的象征,这可不是纯粹的恭维。他是生在毛时代之后、赶上了一胎政策的"八零后"。这一代人是在讨论价值观和国 家角色等诸多问题上的一个分水岭,类似于 "婴儿潮一代"对于美国的意义:他们是出生在社会变革拐点处的那代人,这种变革使得他们与父辈产生了代沟,也使 得他们要么被说成很有自知之明,要么被说成是自我放纵----当然这取决于你听谁讲。

韩寒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他的母亲周巧蓉在当地社保机关任职;他的父亲韩仁均以前的抱负是写小说当作家,但最后无欲无求地在当地党报做了编辑。"他本不喜欢那种生活。在那里你不得不每天陪酒外加拍领导马屁。"身为儿子的韩寒说。韩寒出生前,他的父母在不知道孩子是男是女的情况下,就已经决定要给他(她)取"韩寒"这个名字,这名字曾是他父亲以前用过的笔名。最近几年,韩寒对当局的鞭挞让父母在政府里的就职情况变得复杂起来。韩寒提出可以自己出钱来养他们,于是他父母提前办了退休。

韩寒以前是个好动的孩子,但他父亲把家里最好的文学书籍都放在下层的书架上让孩子伸手就能够到的位置,而把政治类的书籍放在高处。"我常告诉别人我 不读书,但这是不可能的,"韩寒告诉我。"我还告诉其他赛车手说我从不训练,但我其实也训练,不过都是偷偷地。"阅读中国古典文学使得他跟学校里的课程越 来越疏远。"我不相信有哪个真正喜欢文学的人会喜欢毛泽东,"他说。"这两者是水火不相容的。 即使撇开毛的政治表现,不去计算他做过多少恶事、饿死过多 少人、或杀了多少人,有一件事也还是确定无疑的:毛是作家的敌人。"

韩寒有长跑的运动天赋,因此他被松江第二高中录取。那时他偶尔写作,当16岁的时候他听说一家上海杂志要组织年 轻作家参加新概念作文比赛。他以前参加过这种类似的作文比赛。"你会被要求写一件你做过的好事,例如,帮助老奶奶过马路,或拾到钱包归还失主之类的----尽 管把拾到的钱包放进你自己的口袋可能更现实一些。"但"新概念"的比赛有些新意。韩寒在最后一轮拿到的作文题目颇为抽象:评委把一张纸放入一个空的玻璃杯 里----这就是作文题。"我灵机一动,于是就用那张纸是如何掉落杯底的这个过程来谈人生。"他这样告诉我。然后又说:"其实那都是扯淡。"但他得了第一。(这篇文章仍在韩粉中流传)。

如果换到中国历史上的其他任何时期,韩寒的特立独行也许会被人们冷落。但1999年的中国正在被新思想轰炸。互联网的使用已经开始飙升----网民人数比前一年翻了四倍----而且那时候中国正要准备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因此开放的观念席卷了全国。

那一年韩寒赢了作文竞赛,却因为考试挂科而被留级。当他再一次到了挂科的边缘时,他决定放弃学业。这也使得他不顾一切地想要出版他的手稿,"来证明 我的实力,"他说。"我告诉过我的同学和老师,我是个好作家而且我能以此为生,但他们说我疯了。"《三重门》 发行以及韩寒热开始之后,这本书不再仅仅是 对中国教育体系的批判,更是对年轻人的启迪----正如上海作家陈村所言,因为韩寒的存在,给了他们"选择自己偶像的权利"。

韩寒挣的钱已经比父母多了,但他也开始感到无聊。他的同龄人都在学校里,而他却迷上了上海的高速卡丁车赛道。按他的说法,这是"除了嫖娼和赌博之外 的唯一娱乐"。他的一位北京朋友坚持说自己可以找到赞助去组个车队。于是韩寒去了北京,和全国各地的有志青年一起涌进了首都----这叫北漂。他们过着叛逆青 年的生活,但也有节制。在午夜,他会在天安门旁边的长安街上开快车,但每遇红灯他也会停下。

"每天晚上我们聚在酒吧里,争论是该买法拉利呢,还是买保时捷?因为我们很快就会是有钱人啦!"但是最后他那位朋友的拉赞助保证变成了一句空话。"两年中,他唯一拿到的赞助就只有楼下便利店提供的一箱矿泉水。"韩寒说。

韩寒最终在一个车队中赢得了一席之地,并以在赛道上谨慎行事而出名。"当他准备去冒险的时候,他会做更多衡量。"他的队友王锐告诉我。韩寒的导航员 孙强说,最难把握的时刻是当车手落后的时候:"他们多半会冲动,想追上去。如果这样想,人就会变得不理智。"2007年,韩寒赢得了中国场地赛车锦标赛的 冠军,使那些曾经质疑过他是否适合当赛车手的人闭了嘴。没有一个赛车手对他的作家生活有任何兴趣。"我宁愿知道得越少越好。"孙强说。

韩寒在北京待了四年,一边赛车,一边写作。他的作品包括《通稿2003》,2005年发表的《就这么飘来飘去》, 2002年发表的小说《像少年啦 飞驰》(描写一对儿挣扎奋斗的枪手作家),以及2004年发表的《长安乱》(讲了一个被逼无奈的武林高手的故事)。他的书封面通常以暗色调为主,内容上有 些压抑,描写很到位。但这些书却都无法重现他首部作品的神采。实际上,他并不热衷于写作。他写作只是为了补贴赛车所需的费用。"如果我的赛车被撞坏了,那就意味着我不得不需要写本书去糊弄我的读者了。"他后来写到。

2005年,在他发表首部作品的5年之后,韩寒出现了资金短缺,并且正与出版社就版税和盗版问题处于争执状态。这时他遇到了路金波。路以前是作家, 后来转行做了出版商。年长韩寒七岁的路金波是个商人,偏爱穿细条纹衣服,说话嗓门很大。他曾坦诚地给韩寒提过建议。"他那种'问题孩子'的形象已经过时 了。人们已经对他失去了好奇心。"路说。他想出了一个诱人的新主意:他为韩寒的下一部新书预支了两百万元人民币的稿费(相当于25万美元)。在中国人的概 念里,这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报纸把这个合同的消息炒成了头条,并称路是"天价版税"的牵头人。

在路金波的另外一个签约作者的作品朗读会之后,我和路在一家书店的茶座里一起喝啤酒。他的举手投足让我想起了拳击经纪人唐·金 (Don King)。 他极度赞赏韩寒的才华,把他跟纳尔逊·曼德拉相比,并且预言将来有一天大学里将讲授 "韩学"。他还谈起了他对(韩寒作为)"品 牌"的看法。"韩寒是一个社会现象,一个文化偶像,甚至带一点半宗教领袖的意味。"路说。"所谓宗教的意思,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你喜欢韩寒并没有什么特定 的理由。"他历数韩寒的粉丝和姚明的粉丝之间的区别:姚是第一个加入NBA全明星队的中国人。"姚明的才华有一天会褪色,但是韩寒的粉丝呢?他们喜欢有关 他的一切。"

"我希望他能成为一个评论家和思想家,同时还能有一个好孩子的形象。"路金波接受中国杂志《青年周刊》采访时这样说道。首先,他们不再使用暗色调有 艺术感的封面,而采用白色系的亮色调。他还敦促韩寒继续他在流行音乐方面的兴趣。对于那些倾向于把韩寒看做没有后劲儿的半吊子的人来说,韩寒在2006年 发行的流行音乐专辑《18禁》证明了他们的观点。在中国,"18禁"的意思相当于"限制级"。里面的歌词也绝对是家长辅导级("快乐是 /快乐的方式不只 一种。")而现在,路金波说塑造新形象并不是他的主意。他告诉我说,"韩寒对任何事情都有他自己的想法。他不会因为别人而改变自己,哪怕错的是他。比如他 非常懒散,总是迟到,但是他拒绝改变。他交了不少女朋友,哪怕是被他妻子抓了个正着,他也不肯改变。他浪费了很多钱,财务状况一团糟,但他也不愿改变。所 有这一切都表明他很固执。或者有些人会说,自在。"

路金波总结韩寒的特点时说,他与其他公众人物不同的是,他拥有一项中国人少有的特质。"中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我们老是口是心非。如果我说'明天到我家 来吃饭吧。'实际上我并不是真的想请你来。你会说'你太客气了,但是我还有一些事情需要忙,所以去不了。'这是人们已经习惯了的沟通方式,不管是常常见诸 报端的领导,还是普通民众,都是这样。所有的中国人都明白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有时候并不是一致的。但是韩寒不这样。他会直接说出心中的想法而不会考虑别人 的感受,否则他就什么都不会说。"简而言之,陆说:"如果韩寒说'这是事实',那么他上千万的粉丝也都会跟着说'这是事实'。如果他说这是假的,那就是必 假无疑了。"

当韩寒五年前开博时,他主要是把网络当作辩论场。文学评论家白烨质疑年轻作家的作品,韩寒便以一篇名为"文坛是个屁,谁都别装逼"的长文予以回击。 他嘲讽歌星、嘲讽现代诗人、也嘲讽中国文联的僵化。最早一批支持韩寒的人当中,有一位名叫解玺璋的文化类作家倒戈了,并说"如果我是韩寒的家长,我绝对大 嘴巴扇他。"(随后解玺璋的博客充斥了韩寒的粉丝所做的嘲讽评论)。韩寒说,"我被卷进这种吵群架的奇景中。我后来才渐渐意识到这些争吵毫无意义,很多跟 你争吵的人实际上跟你有着相同的敌人。"

然而,真正触动韩寒的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事故。2008年6月,在俄罗斯的一场比赛中,他的师傅徐浪(当时中国最好的赛车手)在试图把一辆赛车拖出泥 浆的过程中被拖车钩击中面部身亡。在家乡,徐的妻子正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韩寒备受打击。尽管此事与他的写作关系甚远,却使得他把注意力转向了社会上的 各种不公。他说:"死的都是好人,坏人却逍遥法外的享受生活,这让我想要生活的更加充实,让我想要作一个好人,去惩罚那些坏人。如果我们想让中国变得更好,就不能坐等。"

在网络上,他嘲讽官场的自大作风,质问政府为什么在政客死后会降半旗,但是在那些造成重大伤亡的灾难发生后却不这样做;("我有一个中国式的办法, 可以把旗杆的高度增加一倍,这样就两全齐美了。")他影射了高官花大钱包二奶的传言;("有人花一百块嫖娼是低俗,有人用一百万去玩艺人就是高雅")。他 也嘲讽了 试图在网络上到处张贴五毛言论给自己造势的行为。("因为你不会看见一堆人围着吃屎而挤进去吃一口。")

他擅长打擦边球。中国的互联网是一块黑色政治幽默时代的试验田,在这里没人要求他假装手中握有治国良方。他那些形象生动而又带点荤的帖子并非因为其原创性而受到了大家的欢迎,而是因为他说出了别人敢想却不敢说的东西。

尽管韩寒批评了  言论  的压制,但他能被世人所看见这一事实,已经足以反映出在过去的10年间,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生活空间已经扩大到了何种范 围。每当一个作家被禁止出国、一部小说被禁止出版同时,总会有另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新人或新作,从曾经是文化荒漠的三级,甚至四级城市里涌现出来。截至 2007年底,中国的博客数量比前一年翻了一倍。尽管他们冒着因言获罪的风险,但他们积蓄起来的能量仍不可忽视。在2009年,当政府宣布新上市的电脑都 需要安装名为"绿坝"的过滤软件时,中国的电脑用户反击了。他们争辩说绿坝的黄色内容过滤功能非常差,以至于 领导 的肖像如果暴露过多皮肤都会被过滤 掉。另外电脑厂商也表示不满。最后政府只好做出让步,被韩寒称为"家中警察"的"绿坝"迅即全面退出市场。

韩寒的注意力集中在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上。他抱怨(上海政府)将纳税人的钱浪费在更换道路指示牌上。他在一场严重的高层建筑火灾后指出,一个遍地摩天 大楼的都市竟然只有"只能够到六、七层楼高的水枪"。当愤青们【译者注:持有国家主义思想的年轻人们】游行抗议日本时,他写道,"一个对内不能和平游行的民族,他的对外任何游行是完全没有价值的。"他 一次又一次的使用平民化的文字鞭笞政府鼓吹的说教,以民粹主义立场去戳破 官方所弘扬的那些陈词滥调,忠告劳动人民不要去盲目地歌功颂德,因为他们廉价的 劳动只不过为他们老板的劳斯莱斯奉献了一颗螺丝钉("为什么我们的政客能在世界的政治舞台上挺起了腰杆,还能来几下政治博弈,耍几下政治手腕,是因为你 们,每一个廉价劳动力,你们是中国的筹码,GDP的人质。")一位47岁的妇女以自焚来阻止拆迁队清拆自己的房屋,韩寒就此写道 "如果你本人没有烧焦,......全家老小全部健全,那就是幸福生活。"

要"和谐"韩寒并非易事。 它不像封杀一位非著名学者的宣言那样简单,和谐韩寒的博客会让很多平时不会翻墙的普通网民冒险去墙外探个究竟。正如韩寒 向我解释的那样,这意味着"有一些事情你特别不想让我知道,那我就一定要知道"。他的一代追随者们都学会了"凡是你竭力隐瞒的即是真相。"在2010年2 月一次广为流传的演讲中,韩寒说道:"我已经算是一个自我限制很少的一个同志了,但是在我落笔的时候呢,我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这个警察不能写,领导不能写,政策不能写,制度不能写,司法不能写,历史不能写,西藏不能写,新疆不能写,集会不能写,游行不能写,黄色不能写,封杀不能写,艺术不能写。 "

他的言论吸引了一批读者,其中有些人或许以前也曾视他年少轻狂,如今对他刮目相看。知名专栏作者、小说家李海鹏对我说,韩寒"掌握了另一个交流渠 道",使他吸引了更加多元化的听众群体。李海鹏坦言:"你要知道,像我和我朋友一样的人大概不愿承认我们被韩寒影响了。但我们必须承认。"由北京学者组成 的法制改革公益机构----公盟在2008年授予了韩寒首届"公民责任奖"。参加评选的公盟律师许志永告诉我:"我们视他为现代公民的典范。"在2010年4 月,《时代》周刊将韩寒列为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候选人。选拔的关键一环是公开投票。他的支持者们自发组织了一场宣传活动,包括一份使不懂英语的读者也 能够在《时代》周刊网站投票的图解指南。很快"韩寒"和"时代"两个词的组合就被中国的搜索引擎屏蔽了。同时,《人民日报》的新闻头条还质问道:"《时代》周刊高度近视?" 韩寒却在他的博客上写道:

"也许我的文章让人解气,但除此以外又有什么呢,那虚无缥缈的影响力?在中国,影响力往往就是权力,那些翻云覆雨手,那些让你死,让你活,让你不死 不活的人,他们才是真正有影响力的人......我们只是站在这个舞台上被灯光照着的小人物。但是这个剧场归他们所有,他们可以随时让这个舞台落下帷幕,熄灭灯 光,切断电闸,关门放狗。"

他收到了两万五千条评论,其中一些带着不顾一切的献身精神("我甘愿为拥护韩寒献出生命----一个勇敢正直的人"),而独立敢言的媒体《南方都市报》 也迈出了非同寻常的一步,刊发社论鼓励读者为韩寒投票,因为他"制造了一个人的喧哗,衬托出无数人的沉默"。该文结尾说道:"怎么指望作家或赛车手韩寒拯 救你呢?韩寒是落寞的,他始终是一个人在战斗。韩寒不缺乏崇拜者,他只是需要同路人。"在最终的线上投票中韩寒高居全球第二,仅位列伊朗反对派领袖米尔· 侯赛因·穆萨维之后。

2009年5月,随着知名度的日益升高,韩寒宣布了一个计划:他要做一本比报亭出售的任何杂志都更洒脱更自由的杂志。最初,他选择了《文艺复兴》作为刊名,但是当局对此皱起了眉头----" '复兴'这个词令当局感到担忧。"他说----他自己也觉得这名字确实有点虚张声势。眼看一连串的耽搁接踵而来,他最终将杂志改名为《独唱团》,英文刊名叫Party。

他雇了一名员工,并在一栋粉红色高层楼房的二楼租用了一个三居室作为办公地点,用他写书出版及赛车比赛的收入支付相关的费用。几个月后,最初的样刊及封面草图----一张裸体男子手握机枪端放在腹部的图片----被新闻界曝光了。韩寒回忆说,一位审核杂志的人担心这个挡住自己中间部位的男子会让人误解,因为这暗喻了"    党中央"。而针对另一个专栏,审核人员劝他删除提到"吃羊肉"的部分,因为它可能被误认为是在暗示X事件据韩寒估计,总的算来杂志的原始内容大约有50%为了通过审查而被抹掉了。但书海出版社依然对他表示支持----该出版社拥有正式出版这本杂志的权利。

与韩寒的博客相比,去年7月出版的《独唱团》创刊号的内容有些折衷,调门也并不尖锐:一共有128篇散文和短篇小说、照片和漫画,包括一个盲人音乐 家记述了自己他的火车旅行,一位6岁的小女孩发表的四行诗歌。其中最富有创意和特色的是"所有人问所有人",以一种极富喜剧色彩的形式反思了人们得到(或 得不到)信息的途径:读者可以随便想象问题----有关男朋友的,有关政府机构的----然后编辑们会记录下他们为了寻找问题的答案而做出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努力。 在为数不多的几篇政治色彩浓厚的文章中,有一篇用整版刊登了avv在被警察打伤之后去医院检查脑外伤时拍下的脑部CT片。

根据中国媒体的报道,《独唱团》创刊号于发售的10个小时后即拿下卓越亚马逊网站销量第一名。书店设立独立销售 专柜来接待疯狂涌进店内的人流。 3天后,根据一家记录国内审查命令的海外网站 ---- "中国数字时代(China Digital Times)的报 道,中宣传部责令北京新闻媒体封杀有关独唱团热销现象的报道。但这并没有阻止仿冒者:报刊亭随即便摆放出了《小开本独唱团》、《独唱团》第二期、第三期和 《明天独唱团》等山寨之作。

去年12月,当出版商接到停止印刷的命令时,第二期《独唱团》已经开始进厂印刷。结果已印好的100万本杂志被化作了纸浆。韩寒说,"有关部门"打来电话命令他们停下,但对方不愿意告知自己的身份,这着实激怒了他。"我在明处,你在暗处",他在博客中这样写道,并宣布了《独唱团》的终结。他还解散了自己的员工。而几周以后,当我们在他已经半废弃的办公室里见面时,前期的样刊和照片依旧挂在办公室的墙上。一瓶本打算用于庆祝新刊发行的香槟酒原封不动地躺在桌子上。"电脑还在这里,所以我们就用它玩玩游戏,"他说。玩得最多的游戏是《使命召唤》,一个射击类游戏。

《独唱团》的办公室里暖气效果不太好。韩寒戴着围巾穿着毛衣,显得有些灰心。他说,这本杂志的停刊,是它取得的成功所带来的后果。 "有人开始感到 不安了。也许他们在想。好嘛,你一开始不过是个作家,在我们管的杂志上发表文章,现在你想自立门户?"他又补充说:"哪怕当初这是本钓鱼杂志,也还是会出 同样的问题。"

他的妻子从办公室外探头进来,递给他一个麦当劳的外卖袋。他打开一个汉堡。"假如办(这本)杂志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他们可能会得到更多的自由。" 他说。他的汉堡肉饼掉出来落在了沙发上。他捡起来重新把它放回面包里。他最难过的是,杂志的被停刊反映出了中国文化活力的现状。"我们不能总拿熊猫和茶说事儿。"他说,"我们还有什么?丝绸?长城?这不是现在的中国。"

那次我们交谈时,中东乱局正愈演愈烈,中国当局则迅速采取行动,封杀在互联网上的讨论,并毫无理由地逮捕了一部分作家、律师和维权人士。韩寒在他的博客里回避了这个话题。不过,据说上海市委宣传部在3月12日还是给当地媒体下发了指示精神,其中规定了禁止报导除赛车以外的任何有关韩寒的事情。类似这样的命令当然会给人留下很大的解读空间----各种传闻不可避免地会渗透开来----但却可以作为解读官方想法的线索。

最终,韩寒还是忍不住评论了国外发生的戏剧性事件。在上个月,中国外交官员在联合国对制裁穆阿迈尔·卡扎菲政权的决议投了赞成票,但对设立禁飞区的提案投了弃权票。像往常一样,他们重申中国不愿意干涉他国"内政"的说法。韩寒写道, "独裁者没有内政,杀戮者当被侵灭。"

知识分子圈子里对韩寒的看法两极分化得比较严重。在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中,香港作家和电视评论员梁文道认为韩寒是"另一个鲁迅"----鲁迅是中国最著 名的社会批评家。艾未未被捕前几个月更是对记者说:"韩寒的影响力比鲁迅还大,因为他写的东西可以被更多的人读到。"但也有人持相反的意见。哥伦比亚大学 文学与媒体专业的学者刘禾(Lydia H. Liu)就表示,"韩寒只是他的粉丝们的一幅镜像。你自己的镜像能怎么改变你呢?做不到。"她补充说:"你 去他博客首先看到的不是他写的东西,而是斯巴鲁的广告。"

对韩寒的作品和人格最令人意外的批评来自于中国其他年轻的自由派。比如作者兼编辑许知远就说,韩寒的大受欢迎代表着"庸众时代的胜利"。 34岁的 许知远犹如韩寒的审美对立面。他有着吉姆·莫里森【译者注:美国摇滚乐队"大门"的主唱】式的乱发,以及哈维尔【译者注:捷克作家】和米沃什【译者注:波 兰诗人】一般的气势。"韩寒叛逆了,成功了,还赚了不少钱,"他在一次午餐的时候说,"他有那么多机会去见识更广阔的世界,去学习更多的东西,但是他却拒 绝了。"许知远认为网络虽然有推动民主的潜力,但是它过于重名而不重实。他把韩寒比作youtube上的歌手。他说:"尽管那些歌可能是垃圾,但他的唱片 还不是照样可以大卖。"

韩寒对批评他博客的人的回答很简单:"如果你喜欢看,很好,谢谢。如果你不喜欢,那就再见吧。"然而事实是,成 为他粉丝心目中的"镜像"可能正是韩寒最大的优势。中国最大胆的知识分子和持不同政见者常常由于过于张扬的特立独行而显得十分与众不同,而韩寒却胜在他表 现得犹如普通人。这能让他的粉丝与他产生共鸣,从而使他拥护的那些原则都显得平易近人。他作为当代中国蠢蠢欲动的典型年轻人之一,经历过了各种微小的成功 和糗事,并因此或雄心勃勃,或玩世不恭。正是这一点都让他变得非常强大。近二十年来,中国的年轻人已经不再关心政治,这不光是因为基本生活条件已经改善, 也是因为他们感受到了政治的可怕与绝望。​​韩寒写的东西并没有给中国年轻人的政治生活带来变革,也没有影响上层决策者,但他却是一个推动怀疑精神的有效 广告。

今天春天,当韩寒的粉丝们一遍又一遍地跟我讲起他写的东西的时候,他们说那种感觉正如醍醐灌顶----"就好象有人给无动于衷的我们打了一剂肾上腺素", 一位中国的博客用户最近这样写道。在赛车场上,一小群精力旺盛的粉丝在赛道边等待着希望能看上韩寒一眼。这群人中有来自安徽的魏斐然,一位头发像刺猬一样 竖起来的19岁小伙子。由于满心期待,他整个人看着就像是要飞起来了一样。魏斐然在他高一的时候读到了《三重门》,并被这本书深深打动了。他从韩寒创办杂 志的想法中得到灵感,也与他的几个好朋友合伙准备在长沙创办一份杂志。"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我真的非常想(把这份杂志)做好,"魏斐然说,"我们现在就 是靠自己动手,没有其他公司或者其他人赞助我们。"他们想在创刊号中采访韩寒。所以魏斐然坐了14个小时的火车来找他。

有一段时间,魏斐然还帮着维护了一个韩寒粉丝的网站,这个网站专门收集韩寒的博客文章和评论。"后来宁夏的网监处强迫我们关站,"魏斐然说,"我们网站上有韩寒写的所有帖子,网监处的人说那些内容太敏感了。"旁边一个穿着橘红色毛衣的腼腆女孩听到了我们的对话,也跑过来插话说:"韩寒代表了我们想成为的那种人,他代表了所有我们想做,却没有勇气去做的事。"

韩寒说他还没有被请去喝过茶。在他办杂志的事情上,这种接触是间接的:政府机构去找他的出版商或者他的博客运营商。他举了个例子说:"我有一次接到一个警方人员打来的电话,他说,'不好意思,我们必须删除你博客里的一篇文章。'我问,'哪一篇?"你两年前写的一篇,有关某市市长在全市范围内杀狗的事情。'"韩寒估计,他的那篇文章让某地的某人难堪了。他说:"当年,那个人对此鞭长莫及,但是现在他可以做到了。"

想琢磨出一个人在中国千变万化的政治生活中到底能走多远,就好像于黑夜里在退了潮的沙滩上划线,因为政治形势一直都在不断变化。韩寒的言行一向保持在安全线内。他从未把他激进的思想从网络上带到街头, 并且他也反对过早进行多党选举。他说: "反正他们最后会赢,因为他们有钱,他们可以收买其他人。(我们要)让文化更具活力,让媒体更开放。"局外人常常把对开放的诉求错当成对民主的诉求,但是这种区别对中国的国内政治局面是至关重要的。韩寒也清楚他苦心经营的独树一帜不能走太远。"如果他们不高兴,你就倒霉了。"他说。

在他的杂志被封杀之后,韩寒花了数月时间来考虑他的下一个投资项目。他的出版商路金波出了一个主意:" 我们想让他做一些科学教育期刊,比如里面的话题可以是'恐龙是什么样子的?'或者'人是怎么感冒的?'"这实在很难想象。韩寒还依稀谈到涉足电影。他最喜欢的电影之一是《地下》,这是一部由塞尔维亚导演埃米尔库斯图里卡执导的战争史诗片。而韩寒想拍一部沿袭《地下》那种黑色讽刺风格的作品。

安静下来后,他也承认在自己狂乱的创业模式下,有着由来已久的不安全感。 "我一直觉得自己在害怕着什么,不是怕政府,而是怕自己能拿出来的太少 了,"他说。 "我一直认为我应该做得更多:创作更多作品,赢得更多比赛。"他最近允许自己在一个领域慢了下来,那就是他的小说创作。他最新的一部小说 《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比起以前的作品来更专注,更富有激情。这部小说收到了良好的反响。过去,他笔下的人物都强调对这个世界的不满是光荣的, 而他最近的小说主人公----一个上路去接他狱中朋友出狱的人----却满怀钦佩地讲述着"热血之人"是如何散发着激情,而且从来不逃避责任的。"我希望我能成为 其中一员,"书中的主人公说。韩寒承认这种风格的变化。"在过去的书里,我总是希望我的读者能对每一页都爱不释手,为每个笑话发笑,对每一个细节都印象深刻,"他说,"那些我已经做够了。现在我要写真正的小说。"二十好几的他现在已经不再像青少年一样装腔作势了。尽管他依然津津乐道自己的风流,但他却对当父亲这件事相当严肃。四月份的一场赛车之前,当别人问起他的女儿时,他这样说到:"我已经完成了作为人类的使命。哪怕是我知道我会死在今天的赛道上,我也感觉毫无压力了。"

四月的一个周日,汽车场地锦标赛的赛季首战在上海郊外的天马山赛车场拉开帷幕。场地赛赛车看起来像一辆增强马力的普通汽车,而不像轮子外露的一级方程式赛 车,韩寒驾驶一辆大众波罗的掀背版两厢车,代表上海大众333车队参战。

在比赛前几天,韩寒在车队帐篷里,蜷缩在一把棕色扶手椅里,一边在一个黑色iPhone上发短信,一边在对着一个白色诺基亚轻声细语。空气中弥漫着 汽油和 橡胶的味道,还有远处的赛车过弯时发出的啸叫,像愤怒的蜜蜂的声音。他穿着一套银色的赛车服,中间是大众的广告,袖口上是红牛的广告,上臂上 是 Homark铝合金轮毂的广告。车手们大摇大摆的进进出出,一把撩开帐篷的门帘,就像旧时电影里的伊斯兰皇帝一样。

韩寒刚刚过完动荡的一个月。他和其他一群作家一道,指责百度允许用户上传数百万盗版书到其 "百度文库"服务,并发表了一封致百度CEO李彦宏的公开信。李彦宏是中国的首富。韩寒斥责李享受着"私人飞机和豪华游艇",却"从我们手中抢走了知识产 权"。韩的信以对抗的姿态结尾:"倘若百度文库始终不肯退一步,那我可以多走几步,也许在不远的某天,在您北京的办公室里往楼下望去,您可以看见我。"一周以后,百度从文库中删除了数百万的书籍。"韩寒赢了",一篇出版业的博文这样说。

但韩寒关于"多走几步"的言论并非没有引起注意。一位韩寒身边的人说,他接到一名政府官员的电话,对方问到:"他那句话("多走几步")到底是什么意思?他是要上街么?请告诉韩 寒,如果他在室内抗议我们不管,但不能走上街头。"

韩寒说,百度只是小菜一碟,然后举了一个更严肃的例子。"对于艾未未的失踪,我们什么也做不了。"他说。艾未未在此前的一个周末被逮捕,这是自中国政府最近一波镇压开始以来最引人瞩目的逮捕行动。中国政府尚未透露艾未未具体的关押地点以及受到了怎样的对待。(上周艾未未已经回到家中)。韩寒措辞谨慎,"如果政府认为艾未未是个大问题,他们就该直说他们有权逮捕艾未未。如果大家能知道个前因后果,那就没有问题。 他们声称艾未未被捕的原因是'经济犯罪'。艾未未是一位著名的艺术家。如果你们想说艾未未犯有经济罪行,你必须拿出证据来给大家看。"

一篇广为流传的以韩寒的名义写的文章中问道 "我们谁来为艾未未说话呢?",但这篇文章是冒名之作,韩寒并未撰写此文。此文的传播速度雄辩地证明了他人期望值的力量。(韩寒对我说,用中文写艾未未被捕一案事是没有用的,因为中国的互连网已经自动屏蔽了"艾未未"这个名 字。)此外,将韩寒和艾未未进行比较将会模糊了他们两人之间的重要差别,他们各有自己的受众群体和战术。韩寒说:"艾未未的批评更直接,他更专注在某一特定问题上。而我,如果我批评的某件事让他们感到很难受,他们就会叫我闭嘴。那我就转而批评别的东西。我们有无数的东西可供谈论。"

在艾未未被捕后的日子里,北京的艺术圈在私下谈论中常常认为艾未未和刘晓波是高高在上的救世主,而对普通中国人的生活影响不大。但韩寒认为通过流行程度来评判他们俩人是幼稚的:"这与'影响'无关,因为中国政府不允许他们产生'影响'。"

比赛当天乌云密布、让人窒息,但赛道上的情景却仿佛节日一般。魔鬼身材的模特儿们成群到来,她们的打扮很清凉----大众汽车的迷你裙和起亚的露脐上 衣,再配上时髦的长靴。模特儿们迈开大步游走于那些在远处略带羞涩的爱车人士的手机镜头前。赛前,韩寒和他的团队应邀出席大众汽车的媒体见面会,会上充满 耀眼的灯光,轰鸣的舞曲,硕大的屏幕上写着"波罗,你的生活"。霹雳舞的舞者们在一辆两厢车周围舞动身躯,车手们则像相亲节目中的单身汉一样一字排开,与 主持人进行交流。后来,我向韩寒问起赞助商会不会影响他作为圈外人的立场,他回答说,商业关系与"我博客中反对的权力利益"是有区别的。随后,他反问起美 国的新闻业。"难道你们不就是既独立、不受外界影响,又同时获益于广告宣传吗?"韩寒说虽然他不喜欢在他的网站上植入广告,但是,如果将他的作品委托给传 统的中国出版公司,会成为另一个让他闭嘴的权柄。

比赛即将开始,韩寒戴上了黑色的红牛头盔,敏捷地进入车内。车窗上的印花写着他的编号15和他的血型O。车手的座位是一个狭小的黑色筒形空间,上面 有一个红色的六点安全带。赛车呼啸着从起点出发,在第一个转弯处便遭遇撞车。比赛重新开始时,韩寒位列第八,后来则落后更多,先后被21号,8号和5号赶 超。他的车出现了机械故障,不得不在第五圈进入维修站。

后来我找到他时,他正在维修站旁的围栏外观看比赛,好像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他解释说,他的团队测试了新引擎,但没成功。不过,这只是赛季的第一场比赛。他说,"我们还有时间。"这让我想起那天他向我提起他的杂志停刊时的情景。他说,"现在是别人领先,不过只是暂时的。"他亮出了一个发言人似的微笑,大气而沉着,"再说,我比他们都年轻。我会看到他们玩完儿的那一天。"



Pages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6.3.2

About this Archive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entries from July 2011 listed from newest to oldest.

June 2011 is the previous archive.

August 2011 is the next archive.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文章或者查看所有归档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