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ygle.com   eygle.com
eygle.com eygle
eygle.com  
 
Digest Net: 人物传奇 Archives

Recently in 人物传奇 Category

转引图灵访谈,原文地址: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62995

Jonathan Lewis 世界级Oracle资深专家,有20多年Oracle关系数据库管理经验。主要从事自由咨询顾问工作,其Oracle数据库引擎方面的培训课程和研讨会世 界闻名。Jonathan曾是UKOUG(UK Oracle User Group)的负责人,他著有多本Oracle方面的畅销书,并维护自己的Oracle技术博客。他的博客:http://jonathanlewis.wordpress.com

图灵社区: Oracle的自动化程度变得越来越高,很多需要人为介入的优化手段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在这种情况下,DBA怎么才能跟上发展、更好地提高数据库的效率?

JL:要想跟上Oracle的发展是十分困难的。我之所以无法完成我想要写的书,就是因为我总是跟不上 (笑)。虽然我可以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就算面对全新的难题,我也可以通过了解Oracle的表现,结合它的工作原理,很快诊断出问题。但是我却无法反向推 断,如果你告诉我某种情况,我可能无法说出Oracle会做什么。我现在已经很难再进行预测了,但是我可以根据问题找原因。跟上发展的意思我认为应该是预 前判断Oracle的工作状态,要做到这些,我认为要有足够的经验。

阅读手册是十分重要的事。我认为市面上还有两三本书,也可以帮助你掌握必要的信息。Christian Antognini有一本书叫做《Oracle性能诊断艺术》, 在这本书中,他讲述了很多Oracle运作的知识,以及如何利用工具找到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解决问题的建议,这样的好书会教你Oracle怎么工作, 然后会举一些例子告诉你Oracle能完成什么。如果你仔细读过手册,也读过这些书,你就知道如何构造模型,如何用特殊方式建立两个表,如何选择查询,如 何选择Oracle的特性......你可以亲手实践手册或者从《Oracle性能诊断艺术》里学来的东西,然后自己创造出一个可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办法。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这些知识,你就会知道Oracle可以做什么,什么又是错的了。我认为实践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但是很多人没有时间来做这些事。你的公司可能会说:9点到岗,5点之前不许下班。这样你就没有空余时间,一直都忙着做别人安排好的事情。每天重复做同样的事,一做就是5年,于是你没有时间跳出来,尝试一些新方法。

有两个办法可以帮你获取更多的经验。第一个就是像今天这样的大会是很好的机会。你可以离开你的工作,听听别人分享的经验。你会得到很多新的启发,也会找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得到这样的启发是大有裨益的。

另外一点就是,我作为一个咨询师,我工作的方式会让我每年大概接触到20家公司,我就会知道20种运作方式。大多数人只能有机会看到 Oracle如何工作的冰山一角,但是我几乎有机会看到全貌。所以关于在Oracle上可以做什么,我可能更有经验。常规公司的DBA经常会说:我们公司 在过去5年中就是这么做的,我们有其他的办法吗?DBA们应该经常安排自己重头思考一下,忘掉自己惯常的做法和思路,重新读手册,看看能不能想到一些新的 办法。对于我来说,如果我看到你们在做的工作,我可能会想出5种不同的方式来达到同样的目的,因为我见过这些方式。对于 Oracle来说,完成任务的方式多种多样,而普通DBA只能看到他每天接触的方式。所以,要成为出类拔萃的DBA,你就必须去了解和尝试不同的做法。这 些学习会花费你的时间,但是这也是必须要做的事。

图灵社区:你作为一位独立Oracle性能专家是如何工作的?在接到一个新案子之后你询问的第一个问题是什么?

JL:我还是挺出名的,所以经常会接到电话或者是邮件说:我们这出问题了,你下个礼拜哪天有时间能来一趟 吗?我大概每天工作3天时间,我还要留出一天做一些很重要的试验,来了解Oracle,了解更好的运作方式,剩下一天我会从事写作,无论是书还是博客。所 以接到这样的电话,我通常都是有时间的,也许是下周,也许是下下周。

一般我在接到工作的时候,他们都会告诉我,哪里出了问题,需要我来做什么。在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第一步需要了解的永远都是:你们想要这个 系统做什么?出现问题时的状况是什么样的?并不是Oracle在干什么,机器在干什么,而是用户在做什么。然后他们可能就会说,银行系统处理了大批量的境 外交易,每个月我们在做账目核对的时候,就会出现性能问题。这就会告诉我他们平常的进程是什么,当在某天引入特殊进程的时候就会出现严重的性能问题,这两 个进程之间哪里发生了冲突,它们的运行机制是什么。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在得知业务在做什么,然后转入Oracle问题的时候,我就可以预测出数据库服务 器上Oracle出现的是什么类型的问题。一旦我得到整体的情况,就可以追踪到具体的代码了,我开始检查数据库结构,询问为什么要建立这个索引,想通过它 做什么。然后重新运行,如果不行就导出性能数据,找出AWR报告、历史信息存储,以及其他Oracle能提供的信息,由此得出下一条线索。

图灵社区:我知道您满世界解决Oracle难题,现在您已经去过超过50个国家了。你有没有在这过程中遇到过很棘手很难解决的问题?

JL:中国应该是第52个国家了(笑)。确实有这样的情况,很难判断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有的时候问题其实是 一个Oracle bug,但是很难证明。有时候会遇到关于并发行为很稀有的问题,两件事必须严格在同一时间发生才能出现这个问题。于是我就只能说有可能是什么出了错,于是 解决方法很有可能就是需要绕过这个问题。有那么几次,我最终也无法说出是哪里出了问题,虽然我知道在什么条件会产生这样的问题,但是我无法给出足够的信息 来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甚至都没办法提供足够信息找到Oracle向他们寻求产品改进。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建立历史记录,证明问题确实发生了。还有几次, 在我找出问题后,其他人在我之前找到了解决方法。在我从业的25年中,有一两次这样的情况。

图灵社区:你有没有打算建一个团队来从事现在的咨询业务?

JL:大家总在问我这个问题。他们总是说:我可以为你的公司工作吗?事实上,我没有公司。我觉得有了公司之 后就要为这个公司负责,这样就没法一直做自己喜欢的工作了。而这两点对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吸引力。我不想为找到合适的工作者而发愁,我无法给出这就是他们需 要用来养家糊口的工作的保障。所以,可以说我从来都没有考虑过成立一个公司。

图灵社区:当你的孩子还小的时候,你不仅要写书,还要忙着满世界做咨询服务,你是如何分配你的时间的?

JL:在1999年,当我的孩子还很小的时候,我开始写我的第一本书,当时还没有人像我一样做Oracle 的咨询工作,大家当时都忙着重新编写程序,所以我觉得很有必要写一本书。我下决心花上半年的时间写这本书,暂时放下平常的工作。我告诉我的家人:我要写书 了!第二天,我的女儿对我说:"你还在写那本书吗?"她以为我花了一整天写书,第二天肯定应该写完了!

在我的孩子很小的时候,大概是12岁之前,我会尽量少出门做咨询,可以说我基本没怎么出远门。在他们大一些之后,我重新开始我的咨询工作,但是我会保证周末一定在家。我不会在一周内工作超过5天。今天大概是我25年中第三次,我周末没有和家人在一起。

图灵社区:这可能是你作为独立专家的福利之一吧。

JL:是的,我已经把很多人引诱到加入这个行列了(笑)!我跟他们说:如果你们周末工作的话,就要花上两倍的时间,如果你们星期天工作的话,就要用上三倍的时间。

图灵社区:想以数据库作为事业的人通常面临两个选择,一个是作为DBA,另一个是作为开发者。你对面对这两个选择犹豫不决的人有什么建议吗?

JL:对我来说最大的问题就是我所看到的Oracle应用,它们没有体现出大家所说的DBA和开发者之间足 够的合作性。有些人接受具体任务,他们写的代码需要和Oracle数据库交流,还有人管理Oracle数据库,他们整天看数据库的SQL。有时候他们会 说:这人会不会写SQL啊?这写的是什么呀?我认为不应该有这样的分界线。如果你的应用背后有Oracle数据库,你应该知道数据库是如何工作的,这样开 发者和DBA之间的对话就会更有效。

很多DBA抱怨,现在的数据库很大程度上就是按按钮。如果你是一位DBA,你可能这辈子都在做支持,没有机会接触像我所做的这些有趣的东西。如 果你想精通如今的Oracle,并且享受你在Oracle上的工作,我认为你应该把自己放在两种工作的中间。这样你就会了解数据如何工作,就会享受和数据 库交互的过程,也会喜欢和业务应用交流的过程,你会知道如何构建自己的代码和数据库更好的交流。所以,"DBA开发者"也许才是最合适的位置,并不仅仅作 为一个程序员,而是一个和数据库有亲密接触的程序员,享受数据库所能提供的帮助。当然,这可能需要找到一家能够提供这样位置的公司。

图灵社区:对于内核和功能,你认为关注哪个更重要?

JL: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熟悉undo和redo的运行方法,每个人也应该了解一些类似库缓存如何工作的只 是,因为他们应该知道,在完成一个很简单的任务时,后台都发生了些什么。也许你不需要对所有事情都知道得一清二楚,但是你需要知道什么时候需要干什么,需 要对整体有一个把握。一旦你对所有事都有了大概的了解,我认为你不需要再有更深的考虑了。大多数人需要知道的就是索引表怎么工作,群怎么工作,压缩索引有 什么好处。当你改变数据的时候,当你需要优化的时候,你就知道如何避免信息阻塞。基于此,你就可以去研究一下物理设计,这就是你需要掌握知识的上线了。

我对OTN数据库论坛上的一件事感到很有趣,几乎每周,论坛上都会有一个问题"如果我把这行上移到这里,而不提交,在这之后我们运行了很久,但 是突然间数据库崩溃了,Oracle会如何处理这件事?"我对这类问题出现的频率感到惊讶,因为从很多方面来说,需要了解这些事的人非常少,你不需要知道 如何解决和为什么这么解决,只需要知道它就是这样就够了。多掌握一些知识当然好,但是如果这需要耗费你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话就不划算了。人们总是不厌其烦 的问我这些问题,这其实也是我写这本书的一个原因,你们来看书吧,别问了。

图灵社区:如果您的子女对计算机科学感兴趣,你会让他们选什么具体的方向呢?

JL:我的孩子对计算机科学一点都不感兴趣,甚至对科学都没什么兴趣。他们主修的都是艺术。如果要我给其他 的人建议的话,我其实没法给出具体的建议。我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很喜欢,我也鼓励别人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工作。如果你能通过这件事赚到钱,那就去试试吧。我 不会和任何人说,你去做Oracle。我知道有些人他们并不对Oracle感兴趣,只是因为他们做的不赖,做其他的事又做不来,所以才从事这份工作。刚才 这个问题的实质其实是预测这个市场:5年之后的就业市场会是什么样呢?

如果有人要根据未来就业市场的走向来定夺自己的未来。那我就大胆猜测一下。我认为对于Oracle顶级专家来说,会有一个很小的市场。5年后, 可能很大部分的普通Oracle工种都会被挪到云端,只会有不多的用可插拔数据库的支持,来维持很少数量的数据库。而大部分小型企业,只要租赁 Oracle的云端数据库就可以了。他们不需要自己买硬件和软件,也不需要有自己的DBA,只要为自己的应用租赁一块可运行的数据库就可以了。如果你想在 5年后成为Oracle DBA,你要么就是为很大的公司工作,他们自己为了保护数据的隐密性,而把数据留在自己这里。要么就是为很大的机器工作,500台机器上运行着上百个数据 库。小公司里的多数DBA,就不会存在了。除了Oracle,也会有其他的数据库技术也向这个方向发展。

事实上,需要维持大数据库的大公司数量并不很大。无论你的技术是什么,DBA都不会很多。我将在5年内退休,对此我长出一口气。很高兴我不是个 初出茅庐的专家,因为我很担心在5年后很多DBA的命运,他们找工作也许会很困难。除非他们真的出类拔萃,而且大家也认可他的能力。

图灵社区:你会考虑开发某种工具让代码可以跨越各种版本的限制吗?

JL:绝对不会。我从来没有想过要把我做的东西变成某种产品。因为如果要有产品的话,那个产品就一定要尽善 尽美,而且要完美适配所有版本的Oracle。这就意味着我要花很多时间对已经存在的东西改来改去。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得不偿失的。我甚至都不会公布我 的SQL代码,在我的博客上只有很少几个,我会说:这是一个很小的例子,这是2003年在某个版本的Oracle上运行的代码,它的作用是告诉你这个东西 大概是怎么完成的。我绝不会说:这是一个在所有Oracle上都能运行的程序。看着我现在用的某些代码,我认为我可以把它们改得效率更高,这个高效版本可 以在10上运行,也可以在11上运行,我十年前写的代码,现在仍然可以在9,10,11上用,对于我的要求来说完全适用。但是如果要我做一个产品来解释, 我就需要它在所有产品上适用,而且还要回过头修改以前的代码。人们不会为不产生新的结果的事情付钱。所以从经济学上来说也是不合算的。

市场上有些工具,我不会说具体名字,当你仔细观察它们运行的SQL,你就会发现他们的效率很低,这不是做事的正确方法。但你会认识到,在十年前,没有改变的需求的时候,它们仍然能够运行。在很多年以前,当Oracle 9刚问世的时候,有一个公司有个这样的标准工具,我在一个大会上看到了,是一个很小的展台。他们有一个产品在Oracle 8上小有名气,当时展台上挂着一个巨大的条幅,上面写:"Oracle 9的保证"。我就去问他们一些细节:"你们说Oracle 9的保证是什么意思?你们能做这些那些吗?"最终他们终于承认,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代码在Oracle 9上仍然可以运行。但是这样的产品并不是为Oracle 9设计的,而是为Oracle 8设计的,只是可以在9上运行罢了。可以说如果我是这个产品的顾客的话,我听到这些话可不会高兴的。但是商业公司有自己的考虑,也就是这种考虑上的差别,使得我做梦也不想把我做的东西变成产品。

图灵社区:《Oracle核心技术》和《基于成本的Oracle优化法则》是两本很受欢迎的技术书。在《基于成本的Oracle优化法则》中你说过,会有一系列关于此主题的书,《Oracle核心技术》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本,这个系列的其他书也在准备中吗?

JL:事实上,《Oracle核心技术》并不是这个系列的第二本书。当我写完《基于成本》,我决定不再继续 写那些复杂、耗费时间,但又不是十分必要的主题,比如分布查询和平行查询。因为这些很让人费神的东西的需求并不很大。但我确实有计划继续写书,主题是我所 掌握的其他信息。这个决定的根源是Oracle的变化和升级太快了,就算是有我这样背景的人,也无法跟上Oracle发布的步伐,无法预测在所有情况下 Oracle的反应。虽然我一直尝试紧跟发展,写一本关于优化,内容丰厚的书,但是却一直无法开始。

《Oracle核心技术》其实是倒退了一步,它跟随的是我在2000年写的一本书《Practical Oracle 8i》,介绍了Oracle工作的核心机制。《Oracle核心技术》扩展讲述的就是这本书一、二章的内容。我要小声透露一个消息,我可能会写一本关于物 理结构、索引,以及表方面的书,但是这件事还没有确定。这本书是要把《Oracle核心技术》中尚未展开的部分写出来,教你在写代码之前,通过如何选择不 同的物理结构,让数据库变得更有效率。如果可能的话,这将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但是让我完成另一本关于Oracle的书希望渺渺。《Practical Oracle 8i》是一本好书,现在仍有人在买,如果我真的能完成下一本书,内容会和这本书一、二章之后的内容相关。

感谢杨志洪 、熊军、耿永辉三位译者协助采访。

本文引自Vage个人网站,原文链接:http://www.mythdata.com/post/15.html

十五年前,你或许还不懂爱情,看Jack和Rose执手相看泪眼,只是蒙胧的心痛。十五年后,你会和谁一起走进影院,更会和谁一起,走到生命终点。
十五年前,我还不太懂技术,凭兴趣玩着C语言。十五年后,当铁达尼的旋律再次响起,我会选择和哪门技术,一起走到我职业生涯的终点。

序言
---- 回望雨中的园区,更是回望来时的路。

此时天空飘着小雨,正如丝丝织雨细如愁。我刚刚离职,一路走出园区,回望了一眼雨中阿里巴巴的大楼,思绪随着微风,四处飘散。突然想起几年前我刚到杭州哪天,也是细雨微风。我走进城西的创业大厦,终于见识了大师Biti的风采,也从此开始我的阿里巴巴之旅。
杭州的特点,是隐匿在山青水秀之间,有很多雅至的主题饭店,团队第一次出外聚餐,就是在山间绕来绕去,最后到了一处青山环绕、绿水长流之处。Biti在会议上就"什么是架构"进行了精彩的评论,高度已经超越普通技术人员,至今我仍记忆犹新。但不久之后,Biti调至支付宝,真是遗憾。而这让我面临了空前巨大的压力,因为Biti一走,我变成了团队级别最高的DBA。初来乍到,入职刚满一月,忽然成为阿里系一个子公司的"首席DBA",惊喜之余,感觉压力之大、常常令我透不过气来。不过还好,时间总一晃而过,此时此刻,刚刚走出阿里,掏出手机,拍了一张照片,算作我在阿里的留念,更是我人生一段最重要经历的留念。

201209261701388124.jpg

回望雨中的园区,更是回望来时之路。............


本文引自ITPUB论坛,是Vage - 吕海波 的技术感悟,很有借鉴和学习意义,供参考。

原文链接:http://www.itpub.net/thread-1806151-1-1.html

----------------------------------------------------------------------------------------------------------------

arron刘:
大师您好,今天很高兴采访您,您先自我介绍一下? 分享一下您的职业经历? 您目前从事的工作?
VAGE:
我的ID VAGE,相信大家都知道了,经常发一些深奥、晦涩的文章,骗几篇精华赚赚人气。
其实并不是我总是发晦涩的文章。Oracle基本的原理啊、运行机制啊等等,这些年来大家都讨论的差不多了。现在不是流行"产业升级"这一说吗,这么多年了,我们研究Oracle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产业升级"吗。不能老是内部资料+各种DUMP。
我相信下一代专职DBA一定要掌握些软件调试技能,我的深奥文章,也就是调试技术在Oracle中的简单应用而已。就像N年前搞个10046就属于高精尖 了,我相信N年后我的文章只是入门级水平。就像现在的10046一样,如果现在你不懂得10046怎么用,还好意思说自己是DBA吗。
这次的OOW大会,很高兴看到Oracle将Solaris下优秀的调试工具Dtrace,移植到Oracle Linux下。其实几个月前我就已经得到这个消息,也第一时间试用了一下Oracle Linux下的Dtrace,功能当然没的说,但一些重要的探针(比如PID探针)Oracle Linux Dtrace下还没有,总的来说它还比较简单,期待以后版本中它进一步完善。
我的职业经历,这里就不详说了,在"35岁"那篇文章中:突然35岁:捡点我的职业生涯,已经有详细的介绍。
我目前在杭州博学负责Oracle的培训,同时还提供Oracle咨询服务。有需求可以联系我哦。除了这些表面上的工作,我在做的还有一件事,就是推广调试技术。我相信软件调试技术,将成为以后DBA的重要技能。

arron刘:
ORACLE最近发布了12C版本,相信您已经尝鲜试用过了吧,能不能分享一下你的安装经验,谈谈12C和以前版本在安装上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VAGE:
12C从安装上步骤上看,和11GR2基本类似,连安装界面都差不多,相信安装上不会有什么难题。我分享过一篇Solaris下12C安装问题的解决思路。
因为缺包,安装完成后Oracle可执行文件是0字界,解决方法很简单,relink all了一下,重新编译生成Oracle的可执行文件,问题解决。可以参见:12C安装历险记----ORA-12560和ORA-12537的解决方案。
安装其实很简单,从这个安例中,我更想分享的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希望对大家、特别是初级DBA有帮助。

arron刘:ORACLE 12C 应该是甲骨文公司的重量级产品,据说有500多项的更新,您能不能给我们讲讲Oracle 12c最主要的变化是什么?给我们分享一下你的使用感受呗。

VAGE:
变化,我觉得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是功能,二是内部原理
先说功能上的变化,12C新功能的确很多, 最大的亮点就是"Pluggable Database",PDB,"可插拔数据库"。网上已经有很多相关的文章,每一个PDB都是一个单独的小数据库,若干个PDB组合在一个大的CBD中, 共同构成一个大数据库。需要迁移数据的时候,可以将某个PDB拔出,插入进另外的CBD。这个特性,将使未来的数据迁移、数据流动更加方便。
还有ASM方面,ASM和数据库实例可以分别放在两台主机上。ASM和数据库实例的分离,至少说明Oracle以后有可能要为ASM添加更多的功能,如果ASM和数据库实例挤在同一机器,ASM功能太多,占用资源太多,势必会影响数据库实例的运行。
而且,分离之后,ASM就有点像存储的控制器了。存储控制器通过网络把LUN输送给主机,ASM通过网络,把DiskGroup输送给数据库。
还有,至得一提的时,12C中Oracle开始对EM做减法,推出了轻量级EM,安装简单、占用资源少,问题也更少。使用轻量级EM,将大大方便DBA们 的操作。但同时,图形化、智能化工具的普及,也必将提高DBA的要求。未来DBA必将向"一专多能"方向发展,但要注意,千万不能只"多能"。有"一专" 为基础的"多能",是如虎添翼。我还是哪句话,当水涨上来时,我们只有爬的更高。

另外,从内部原理、运行机制上说,Oracle也有不小的变动。Oracle从来没有停止精益求精的步伐。比如,12C下LGWR已经可以有多个,多 LGWR无疑将大大提高并发事务量。为达到这个目的,Oracle必然对Redo这块的机制有很大的变动,Redo这块的调优、排故,方法必然会有变化, 以往的经验有可能不再适合。
还有,以前在9i时代,我就觉得Buffer Cache池、共享池已经非常完善了,这一块原理基本不会发生变化了。到了10G,Buffer Busy Waits就发生了变化。还有,Mutex的出现,对共享池的锁机制做了很大的改动。12C后,Mutex、IMU等技术继续优化、完善。举个简单的例 子,Oracle获得共享Mutex的函数是kgxShared(已验证在Linux和Solaris下都是这个函数),在Oracle的可执行文件 中,11.2.0.1下,这个函数的大小是1496字节。而在12C中,这个函数大小缩减到393字节。(注:只需要在gdb或mdb中,反汇编一下这个 函数,就能获得函数大小)。
共享Mutex缩小了三分之二左右,代码量大大减小,CPU的消耗也将更加少。当然,Mutex的变化主要体现在内部,对我们维护人员来说无所谓。但还有 些变化是和我们相关的,比如log file sync与log file parallel write的关系等,后面我会找时间写篇文章和大家分享下。

arron刘:
现在云计算和大数据是时代的宠儿,ORACLE也不能置身世外Oracle 12c这个C是不是代表着云计算呢?新的数据库版本在云计算中有哪些应用呢?

VAGE:
其实我理解云就是前些年SAAS的延伸,软件就是服务。以后使用软件,就像电源插座一样,无论到哪里,接上插头就可以使用。Oracle DataBase本身是系统软件,系统软件不必是云。就好像Linux一样,我暂时还无法想像Linux怎么变成云。但系统软件要能很好的支持上层的"云应用"。我觉得12C中的C,是指Oracle将更好的支持上层的"云应用"
在"云应用"的背景下,数据要有更好的流动性,接上插头、或打开水管,数据就流出来了,"可插拔数据库",是Oracle在这方面的尝试。另外还且个不得不提的东西,就是OGG,虽然它不是在12C中新推出的,但它无疑可以增加数据的流动性。

除了让数据"流"起来之外,应用程序升级到"云应用"后,对数据的规模要求一定越来越大,因此大数据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了。其实使用Oracle RAC和ASM,也可以方便的搭建大数据计算平台。
大数据通常都要数据分布化存储,这样才能有更好的扩展性,才能更好的支持大规模数据。
ASM也能实现数据的分布化存储,扩展也可以很方便。而RAC则可以实现分布式计算,也就是多台主机一起进行计算。

比如,先看一张RAC的图:

100846xcwxxx9wbuu9mdms.jpg

图比较简单,大家凑合着看就行。上面是N个RAC节点,下面是一台共享存储,其中有N块硬盘。这是RAC的传统架构。我主要想通过这幅图表达一个问题,先 不说RAC节点数多对性能的影响,单说RAC的共享存储,一直是RAC的一大限制。共享存储限制了数据的分布性。像GreenPlum和Hadoop等等 都是Nothing Shared的全分布式架构,扩展更方便,能力更强。
其实使用iSCSI+ASM,做一个类似分布式的架构也并非难事,看下图:

100846kbufifpjpzdxnzbn.jpg

下面的存储节点可以是有很多硬盘的PC Server,每个PC Server的盘用iSCSI技术输送到所有计算节点,然后用这些盘创建ASM的DiskGroup。
以后随着数据空间规模的扩大,只要再接入更多的PC Server,就可以扩展空间了,扩容也很方便。
不过,很多时候,这张图被画成这样:

100846pp9pobfogxz3p3r3.jpg

看这张图,还是集中式的架构。一套ASM,集中存放所有数据。其实数据是分布式的。假设在ASM中建一个表,在AU大小1M的情况,这个表的数据会以1M为单位,分布到所有磁盘中。如下图:

100847zvll89uup219hg9c.jpg

假设在节点1,发起一条命令,对这个表进行全扫描并排序。我们知道,在RAC下,并行操作是会被传播到其他节点的。如上图,也就是说,上图的每个计算节点会一起完成扫描、排序。
在协调节点的控制下,全扫描、排序将按如下图方式完成:

1008475pzc832nfyo5dlii.jpg

节点1从存储节点1、2中读取第1、2M。同时节点2从存储点3中读第3M,等等。每个计算节点会同时从多个存储节点一起读数据。
多个计算节点,每个都在对一部分数据作操作。每个存储节点,都在为不同计算节点输送数据。简单点说,就像这张图:

100848662uuuua26piunl0.jpg

数据分散存储在多台PC Server中,这不就是一套分布式的系统吗!但同时,它又是一套集中式的数据库系统。
试想一下,如果下面的存储节点使用了SSD技术,网络使用和光纤有一比的InfiniBand,这套系统可以提供超大的IOPS,和超高IO吞吐量。
并不一定只有GreenPlum、Hadoop等才是大数据,ASM、RAC也可以实现分布化、大数据。而且,由于对外这还是一个统一的、集中的数据库,这样的方案还有纯分布式不能提供的好处。
还有一个问题:RAC节点数太多的影响。其实RAC节点多少,对整体性能影响不大。节点太多,主要影响稳定性。但Oracle一直在改善多节点的稳定性,相信未来多节点不会是RAC稳定性的瓶颈。
arron刘:
能不能谈谈您在工作中遇见印象比较深的的难题,您是怎么解决的?谈谈您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思路?

VAGE:
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难题,说来很搞笑,其实是一个简单的问题。每次提到这个"难题",总让我联想起一个小故事。
说是一家医院,有一段时间总是在凌厚5、6点钟有人病人死亡。经过多方调查,多位专家、牛医汇诊,始终无法找出原因,最后院方重金聘请国内外数位专家学者,组成调查团,入驻医院调查病人死亡原因。最后结果,大大出人意料。
又一天凌晨5点左右,专家已经在病房中开始忙碌起来,检查这个、检查哪个等等的情况,一切都在有条不絮的进行着。这时只见门一开,打扫卫生的阿姨推门进 来,开始打扫卫生。阿姨拔掉电源上的插头,收拾一下零乱的线头,开始拖地、扫地、......。众人过去一看,被拔掉的,赫然有呼吸器的插头。问题终于找到了。

好了,说说我这个案例。这是阿里非常重要的一套核心库,从某天开始,总在11:20分连接数爆涨,偶而有超过processes参数的趋势,不得不手动 Kill掉一些相对不太重要的连接,避免连接数超出。通常两、三分钟后正常。经过调查,发现在11:20分,数据库的各项性能指标(如逻辑读、物理读、解 析次数、执行次数等)先降后升,如下图:

1008488311jq6z8vei54eb.jpg

这张图上三项资料的值,执行次数、调用次数、解析次数,在11:19分50秒左右,突然下降,然后在不到一分钟的时间中,又大幅上升。然后,又不到一分钟时间,一切都恢复正常。
黄线是执行次数,在大幅上升的顶点,执行次数有可能超过每秒2.4万次。正是在这个峰值时刻,连接数也达到顶峰。
看到这个图,我当时的判断是,在下降阶段,一定是有什么锁之类的东西,将大家都阻塞了,因此执行次数、逻辑读都大幅下降。之后,"某种锁"释放了,被阻塞的进程一齐要求执行,结果各项性能指标突升。
就好像将河水拦起来,下游没水了,突然将水放开,下游顿时巨浪滔天。然后,蓄的水流完,一切恢复正常。
如何确定问题呢?很简单,既然是某种锁阻塞了大家,只在看等待事件即可。
由于这是9i的库,查不了历史等待事件,只有等第二天再说了。
第二天到了,11:20,情况出现,各项资料先降后升,连接数猛然冲高,然后恢复正常。整个过程,我一直在不停的查看等待事件。但是,什么都没有查到。没有发现所谓的"某种锁"。
哪底是什么问题呢?经过多方调查,DBA、开发、架构、......,各种人员会诊下,问题依旧不明。
第三天11:20分,大家正聚在一起会诊情况,一名开发悠悠的打开电脑、登录VPN、连接应用,开始从一批MySQL集群中拖数据到DW,问题终于找到了,......。
呵呵,当然最后这段有"戏说"的成份,事实情况是,经过分析,根据Oracle没有等待事件判断,性能资料的下降不是由Oracle自身造成的。既然不是 Oracle自身的问题,最大的怀疑对象是网络。经过几天的调查,发现同一机房、同一交换机还连接了一批MySQL。本来MySQL中的数据分阶段向DW 中同步,但可能开发考虑这样一天同步几次太麻烦了,将同步时间改成了每天同步一次,具体时是中午11:20。

这个案例,我想说明的是,当需要网络、MySQL等其他部分同事配合调查问题时,一定要足够的知识、数据,告诉其他部门的同事、领导,"问题不是Oracle",才能获得帮助。
当你向领导汇报说:"问题不是Oracle"。
领导一定会问:"为什么?"。
你回答:"因为没有等待事件。"
这时候,十有八九的领导都会再问:"为什么?"
后面就是发挥的时候了,用简短的语言,解释清楚为什么没有等待事件就说明问题不是Oracle。交流、沟通,永远是我们DBA必不可少的技能。但交流、沟通,并不是全部,还要有过硬的技术作基础。

还有一个案例,有一个RAC,版本是10G的,有一个节点有一段时间经常因为ORA-07445重启,找不到原因。打开当机节点的Trace文件,发现有如下的调用堆栈:
----- Call Stack Trace -----
calling              call     entry                argument values in hex      
location             type     point                (? means dubious value)     
-------------------- -------- -------------------- ----------------------------
skdstdst()+64        call     kgdsdst()            000000032 ? 000000004 ?
ksedst1()+432        call     skdstdst()           00000001E ?
ksedst()+128         call     ksedst1()            C00000123065F668 ?
dbkedDefDump()+1456  call     ksedst()             9FFFFFFFFFFFB710 ?
ksedmp()+80          call     dbkedDefDump()       000000003 ?
ssexhd()+2672        call     ksedmp()             9FFFFFFFFFFFC640 ?
<kernel>             call     ssexhd()             9FFFFFFFFD54CB68 ?
skgxpdmpmem()+52481  call     <kernel>             9FFFFFFFFD54CB68 ?
skgxpgetimd()+51808  call     skgxpdmpmem()+48656  C0000017212BC1B9 ?
skgxppost()+27808    call     skgxpgetimd()+51104  6000000000043FA0 ?
skgxpvsnd()+11696    call     skgxppost()+23936    9FFFFFFFFFFFD340 ?
skgxpwait()+512      call     skgxpvsnd()+7104     9FFFFFFFFFFFECB0 ?
ksxpwait()+2928      call     skgxpwait()          000000032 ? 000000004 ?
$cold_ksliwat()+203  call     ksxpwait()           00000001E ?
kslwaitctx()+240     call     $cold_ksliwat()      C00000123065F668 ?
kslwait()+192        call     kslwaitctx()         9FFFFFFFFFFFB710 ?  000000003 ?
ksxprcvimd()+1120    call     kslwait()            000000003 ?
........................
正好哪段时间我一直在研究Oracle的等待事件机制。Kslwait、skgxpwai等等这些函数正是Oracle产生等待事件的函数。Trace文 件是Lms进程的,看问题是lms产生了某个等待事件,在登记等待事件后出的问题。如果能知道lms当时产生的等待事件是什么,问题应该就有了方向。
但是查看了相关的Trace文件,找不到当时的等待事件。最后的方法很简单,使用oradebug中的call命令,调节ksxpwait函数,参数是 000000032,000000004等。然后查询oradebug的会话在等待什么,发现它在等一个不常见的I/O类等待事件(具体事件名记不太清楚 了)。由此判断,是I/O导致的问题。最终发现是存储多路径软件版本的问题。

综合这两个案例,解决Oracle问题,无外乎也就技术、沟通这两点而已。


arron刘:
现在数据库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了,您觉得从业者该怎么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比如说应该学习什么数据库之类的问题。

VAGE:
我觉得这个要看个人爱好了,有兴趣研究源码的,我觉得去研究一下MySQL、PostGreSQL等等,是个不错的选择。如果对代码不感兴趣,那就选择Oracle好了。
当然,还有Hadoop类的NoSQL类方面,也是值得考虑的。如果年龄还不算大、还有时间的话,可以都接触下,看一下兴趣点在哪里。毕竟,学习是很苦的事情,如果不能发掘点兴趣出来,是很难坚持的。
另外,虽然现在是个一专多能的时代,但在选择方式时最好还是要有所选择。有些专业,加在一起可以起到双剑合璧的效果,威力翻倍。但有些专业,多会一样,可 能只代表工作量会翻倍。比如开发和美工。美工设计出的界面有可能脱离程序,开发设计出的界面有可能脱离用户。开发+美工,等于界面设计师。好的界面要由界 面设计师设计。界面设计师编码能力一般,美工能力也不要求多高。界面设计师如果单纯从事开发的工作,或美工的工作,收入都比较低。但将开发、美工二者结合 后,收入将会提高很多。选择方向的时候,其实不仿考虑一下,哪个方向和自己现在的工作结合度更高。哪个方向可以和自己现在的专业"双剑合璧"。


arron刘:
您作为行业的老人,不知道有没有遇见过学习瓶颈的问题?您面对这种问题是怎么解决的呢?有没有什么好的方法分享一下。

VAGE:
学习瓶颈啊,我已经遇到过好几次了。第一次瓶颈是在学习编程7年之后,大概是2003年。我个人比较偏爱C语言,公司有些项目是SDK开发的,使用的是C语言。但更多项目是使用的5花八门的语言。
就像现在很多人苦恼一样,公司里用Oracle,就学Oracle。业务上有MySQL,就再学MySQL,还有SQL Server等等,结果会了一大堆数据库。
我当时是事业单位的临时工,为了不被辞掉,我甘当一颗革命的螺丝钉,哪里需要哪里拧。为了单位需要,我学习了C++、Visual FoxPro、Java、VBScript、JavaScript,还有Oracle的Form/Report。更离谱的还有Flash中的脚本编程。
这样广泛涉猎多年之后,我发现很多专一的人已经比我牛B太多,牛B的我连想去超越的勇气都没有了。我觉得编程上自己很难再有成果,很难再前进。决定换个方向,这个新的方向就是Oracle了。正好单位也需要Oracle方面的人,我又一次充当了革命的螺丝钉。不过,痛定思痛,这一次我决定专一点,只搞 Oracle。
这样又过了8年,在我到阿里后第二年,当时觉得Oracle真没什么可学的了。雾里看花的研究内部原理,如同隔靴搔痒,很多地方总感觉没办法研究透。只能在网上搜各程各样的文章,讨论起原理总是说谁谁的文章中提到过,某篇内部资料说了,这个地方应该怎么怎么样。感觉DBA有点像考据学家了,整天查这个资料、翻哪个资料,一开口就是,史记第几章提到什么什么,汉书第部分讲了什么什么,因此怎样怎样。
关键是这样的研究,由于无法了解透某些技术的原理,在真出问题的时候,意义不大。所以当时我非常同意一个观点:内部原理的研究,应当适可而止,再深入下去只是满足好奇心,对于调优排故帮助不大。
我觉得是时候"适可而止"了。这是我第二次遇到瓶颈。
当是也迷茫了好久,本来计划另选新的方向,比如MySQL、Hadoop等等。但偶然的机制发现Dtrace后,用这东西研究原理,发现很多原来无法搞清楚的东西,可以搞的比较透了。再后来又结合gdb/mdb,可以将内部机制了解的更加清楚。
一旦可以通透的了解机制,对于DBA帮助还是非常巨大的。最明显的一个好处,一些等待事件、v$sysstat中的资料,其根本意义将更加清楚的展现在你眼前。
举个简单例子,Oracle有两个简单的网络相关等待事件,"SQL*Net message to client"和"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一个是Message to Client,一个是More data to client。这二者有什么区别?
我们都知道Oracle有一个"预读取",或叫"批量读"的功能,在SQL*Plus中可以用set arraysize 设置批量读的批大小。在SQLPLUS中默认值是15,也就是一次逻辑读默认读15行。
逻辑读的数据是发何发送给客户端的呢?这些数据要先被读取出来,暂时存入PGA的一块名叫Session Data Unit(简称SDU)的空间,再从SDU中通过网络发送给客户端。
SDU默认大小是8K,如果一次逻辑读读出的数据小于SDU大小,等待事件是"SQL*Net message to client"。如果一次逻辑读的数据大于SDU,数据将被分多次发送,这时将会有等待事件"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具体来说,比如一次逻辑读的数据共10K,而SDU是8K,这将会产生一次"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一次"SQL*Net message to client"。
关键问题是,数据已经占满SDU,这时加在数据块对应Buffer上的Buffer Pin锁不会释放,因为一次逻辑读还没有完成。数据通过网络发送,同时进程注册等待事件"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发送完数据,继续逻辑读。直到这个块Buffer中的数据被读完、或者达到一个批大小,Buffer Pin锁才释放。
也就是说,Buffer Pin锁的持有,在有等待事件"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时,包含了网络的传输。这将导致Buffer Pin锁持有时间加长,有可能触发Buffer Busy Waits相关等待
简单点说,批量读批大小超过SDU,将会有"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没超过是"SQL*Net message to client"。而有"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则说明进程将在块Buffer上持有更长时间的Buffer Pin锁。
SDU的大小,虽然默认是8K,但它是可调的。关于它,在文档"Net Services Reference",第5章中,和文档"Net Services Administrator's Guide"第7章中,都有介绍。我将"Net Services Administrator's Guide"第7章中的粘下来,这一段还比较详细:

Session Data Unit (SDU) Size
Before sending data across the network, Oracle Net buffers and encapsulates data into the session data unit (SDU). Oracle Net sends the data stored in this buffer when the buffer is full, flushed, or when database server tries to read data. When large amounts of data are being transmitted or when the message size is consistent, adjusting the size of the SDU buffers can improve performance, network utilization, or memory consumption. You can deploy SDU at the client, the application Web server, and the database server.


说实话,这段英文看的我莫明其妙。很早之前我看这段话的时候,完全无法理解SDU的真正影响与作用。
SDU到底控制着什么,调节它的大小可以影响性能,影响什么性能?影响有多大?......,有N多的问题,文档中都没有提到。
没有提的原因无外乎有两个:一是信息垄断。只有内部人士可以掌握更多的信息,现代社会,信息就是金钱啊,相信Oracle有理由这么做的。
不过,这个调节参数是在sqlnet.ora等监听配置文件中调的,如果真是为了限藏它,干脆在文档中不提多好。
如果文档不提,用户用show parameter或查隐藏参数的视图,又找不有这么个东西。这样多好,除了内部人,其他人断无可能知道有这么个东西。
文档即然提了,又没讲清楚,我想还有另一个原因,就是写的文档的人也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吗的,从以前版本的文档中直接照抄过来完事。

我原来在网上也了解过这个参数。一些个老外也有提到过这个东西,但都没有说清楚。
说白了SDU很简单,加大SDU大小,可以将"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等待事件变成"SQL*Net message to client"事件,减少Buffer Pin锁的持有时间,节省CPU
使用gdb/mdb和Dtrace,非常简单就可以将SDU的意义发觉出来。我就是在一次调试Oracle时,发现进程运行代码中,一会注册 "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等待事件,一会注册"SQL*Net message to client"等待事件。进一步分析,发现读取数据量超过8K时,就会有"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等待事件。然后在文档中查了一下,SDU的默认值是8K,修改了这个值,果然可以去掉"SQL*Net more data to client"等待事件。因此发现SDU的作用,过程也很简单。
有时间再和大家详细分享这个结果吧。继续讨论"瓶颈"的问题。我的第二次瓶颈,就是在发现调试工具可以用于Oracle后打破的。软件调试+Oracle,这是我给自己设定的一个新方向。
软件调试也是一个大方向,需要了解很多东西。比如,操作系统原理,这是必不可少的。《深入理解Linux内核》,《深入理解Solaris内核》,这些书是要大概翻翻看的。
就像现在流行的量子物理一样,人类的一憋,确定了量子的位置。作为观测者的人娄,对被观测对象亚原子,是有影响的。计算机也一样,调试也会影响到调试对象。但影响到底在哪里,这些只有在对操作系统原理有基本的了解后,才能明白。
Linux下还有一个调试利器:Ptrace,Gdb就是用这东东实现的。还有CPU的一些相关知识,这些都要去学。
学好调试这块,真的要进入底层了。
不过,这样的学习收获是很大的。对计算机底层有基本的了解,这是每个IT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如果我们对CPU、内存等等的了解,只停留在频率、型号上, 这样的话我们和电脑城买电脑的也差不多了。但人家是销售,我们好歹也是技术人员。你说一技术人员对内部的了解和销售差不多,有点说不过去吧。而且,基础知识不足的话,也很容易有一些让开发笑话的观点。
曾有人不太理解一种CPU负载的计算方式:逻辑读块数乘以块大小。
逻辑读的确是消耗CPU的操作,但一个复杂的数据库可不只逻辑读消耗CPU。而且,一个逻辑读可不一定都是读8K,有可能只是从8K中只读几十个字节。逻辑读块数乘8K,这样的统计方式的确有点莫明其妙了。如果对计算机底层基础知识有些了解的话,对于这样的错误结论是很容易理解的。
调试+Oracle估计够我再学个一、两年的了,哪天瓶颈再到了,我计划自己写写数据库玩玩,最近看了老虎的帖子:用数据库的称为大师,写数据库的笑了......^_^,心痒难耐,等我的书稿完成后,下半年我也响应虎皇号召,去搞搞这块。

原文地址:http://www.ituring.com.cn/article/23791

他既是码农,又不是码农,在微博有20万粉丝的他"声音"很大,可他说话的声音很小。冯大辉是数据库方面在国内数一数二的权威专家,可以说他参 透了数据和信息在技术层面的含义。可是如今,技术上的纯熟已经无法满足他的视野,他开始探寻信息真正的意义。前路依然坎坷,希望风景越来越好。

enter image description here

圈子

虽然完全是野路子撞进这个圈子,但是在每个环境中,新天地都不断地打开。

图灵社区:你大学学的是什么专业?

我没有经过高考,保送上的大学。当时其实有点被忽悠了,大家都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我就在离家比较近的大学保送上了一个生物学的专业,还是本 硕连读那种,10年前读硕士还是挺稀罕的事儿。但是上了学之后,我就知道,这根本不可能是我们这代人的未来,我其实更喜欢理工类的东西。由于我没有经历高 考,所以有时间在高中时读了很多人文类的书,容易胡思乱想,而生物基础课中有太多死记硬背的内容,我当时也没有体会到什么乐趣。于是,大学第一年,基本已 经对整个专业很绝望了。

图灵社区:你是如何开始学习计算机的?

有两类人,一类人就是(有)苹果机或学习机的一代,我就属于(什么机器都)没有一代。我接触计算机其实非常晚,是从大学才开始的。

大学时在图书馆里,看见有个人在拿着本书看,我对那本书很感兴趣,印象很深,但是没有记住书的名字,后来就在我快把这事忘了的时候,有一天我又来到 图书馆,看见有本书放在桌子上,刚巧,就是那本书。我拿起书,读了介绍,内容讲的几乎就是整个计算机发展的背景。这是一本介绍Linux的图书,通过学习 这个操作系统,我对这个行业有了一个最初的认识。后来越了解越多,反而把开发层面的东西都丢掉了。Linux在当时只在小圈子流行,那时候业界流行的技术 是Delphi,PB,"PB程序员,月薪万元",那时候月薪万元是什么概念啊,我每个月的伙食费才2、3百,我要是有那么多钱,不是想吃什么就吃什么了 吗(笑)?

后来在实习的公司里有一些比较厉害的人,在看TCP/IP的书,就是Stevens(W.Richard Stevens)那个系列(TCP/IP 系列,《UNIX网络编程》),以及道格拉斯•科莫(Douglas E. Comer)的TCP/IP 系列的书。我看见他们在看这些书,就偷偷买回家去,自己吭哧吭哧地啃,啃了一大段时间 。早期关于Linux和Unix的经典书,我几乎都有,都是靠伙食费买的。开始都是点的积累,然后才变成面的知识,由点到面,后来当我站在书店里面,逐渐 就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样的书,而哪些书又不是自己的菜。我和很多朋友聊的时候,发现这也是大家共同的经历。现在的程序员面对的信息量太大了,我那个时候的 问题是找东西找不到。如果我最开始能读到Dennis讲C语言的那本书(《C程序设计语言》)的话,我现在肯定是个C程序员,可是,我是快毕业的时候才读到这本书的,非常遗憾。当时我读完第一章就深深地觉得谭浩强那本书绝对是把人带沟里去了,看完(那本书)之后,你仍然没法知道你写这些东西是为了什么,我看的时候就一直在想,病毒是如何调用底层的呢?完全想不通啊!

我学习的方式都是铺面的,我学Linux和Unix就会把绝大部分书都买回来,学习网络的时候也是这样,但是绝大部分编程书是不能这样看的,把每本书的代码都敲出来是不可能的。

后来有一位师兄,寒假的时候带我去外面实习,这家公司的业务就是承接电信给早期互联网用户的服务,其实很多基础的事背后都有很高的技术含量,在做这 些琐碎的工作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接触到互联网、互联网协议,以及底层的东西,加上之前我对Linux和Unix也已经有了一些了解,所以相当于我在网络 这方面打通了一条线。经过在这家公司的锻炼,我积累了起码能干些活儿的能力。

图灵社区:但是要放弃本来的专业,选择到IT这个圈子里也需要一些决心吧?

我赚的第一笔钱是帮别人做的一个浏览器上用来管理(库存信息)的程序,虽然只有1000块,但那是我认可自己挣的第一笔钱,那是纯粹密集的脑力劳 动,用了10天的时间,在一个网吧里,找了台机器,现学现卖,最后把东西做出来了。我的朋友都震惊了,纷纷表示:靠,搞IT真TM挣钱!从那之后,我决心 以后也要靠这种方式工作,也要通过这个方式赚钱。

我一直觉得自己没写过程序,应该确切地说是没有进入到软件工程的那个环境中去,因为我始终都没有参与规模作战,我做的事都是单兵作战,或是几个人的 小团队。我觉得如果一个人要被称为码农的话就必须要在开发团队中做事情,要把我归纳进来的话,完全是滥竽充数。但是我喜欢这个圈子,也喜欢在这里做事儿。 我关注这个行业,关注码农,关注这里面有趣的人。虽然完全是野路子撞进这个圈子,但是在每个环境中,新天地都不断地打开。

图灵社区:你第一份真正的IT工作是在哪里呢?

当时我所理解的IT就是北京的中关村,我仍然不知道怎样进入到这个领域中来。后来毕业的时候歪打正着就来到了北京的一家公司。我认为这归功于我的简 历。我简历的UI设计绝对是超前的,所以简历投递出去,用人单位很容易就会把我的简历在一大堆里面挑出来,他们也不仔细看,就会给我打电话聊几句,还是拒 绝的居多。通常都会问,"你是本科生?什么专业?""生物技术。""那好吧。"然后就免谈,所以我当时非常伤心(笑)。

后来终于中软要我了。我到了那以后,人家说:"是有(冯大辉)这么个人,但是一直都没联系上,我去问问总经理还要不要。"当 时我就崩溃了,后来多亏总经理大发善心,把我留下了。当时一起去的虽然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但是操作系统技术还没有我熟呢。我的工作是做工程,相当于去当地 做项目实施。在中软我虽然只呆了一年,但是收获还是挺大的,中软不少优秀的同事的做事风格对我影响很深。但是更多的学习收获来源于自学,我在这里进一步接 触了Unix、Oracle。我觉得可以把Oracle当作工作一直作下去,所以倾注了很大精力,还考了很多证。当时我们有四五个人,年龄都差不多,也没 什么事,就每个人选一个方向,开始学。公司的计算机很多,(软件)环境也都有,我们经常都会学到晚上11、12点钟。当时没人琢磨加班费什么的,公司有计 算机,夏天还有空调,我们就很开心了。人被局限久了,忽然遇到这样的环境,学习东西的效率是非常高的。现在圈里搞数据库的几个人聊起来,觉得经历都差不 多,刚毕业的几年,每天都是要学到很晚,自己拼命啃。有朋友甚至原来是学日语的,从0开始学,从无到有。最后也成了专家。

后来觉得收入太低,就离开了中软,那时还年轻,的确不怎么懂事。随后我又在北京工作了四年,一直从事Oracle相关的工作。后来我有一个朋友去了 阿里巴巴,过了一年他问我要不要来,我说我刚换了工作,不去了。后来又过了一年,他又问我,要不要来。这次我犹豫了,于是去杭州观察了一下,阿里巴巴不象 当时网上流传的那样(当时有很多负面的信息),是个很有生气的企业,很欣欣向荣的感觉,从环境到人,给我的印象都很好。于是这次下定决心,走吧。

走吧,去阿里!

我要是当时知道这个工作有那么累,我就真不去了。但是一旦干起来,就不能掉链子。

图灵社区:在阿里的工作是怎么样的?

当时给我的工作是维护支付宝的数据库,我对这份工作是很期待的,很多东西都是刚刚做起来。当时支付宝属于急速扩张期,很着急在招人,而整个阿里也没 有几个DBA,这些人每个人手里还都有一摊事。我刚到杭州,还一头雾水的时候,就要马上开始高负荷的工作。后来我女朋友一个月之后到了杭州,她不知道我现 在忙成这个样子,结果直到她来的那天我仍然在加班,后来几天一直处于这个状态,整晚整晚的连续工作,直到早上才回家。后来有一天我早上回到家里,一敲门, 她开门看见我熬了一晚上很疲惫的样子,哇一下就哭了,说:"咱们不干了!"

我从三月到五月份两个月的工作,几乎一直都是这么度过的。当时的支付宝系统要从淘宝独立出来,自己独立建立一个全新的平台,阿里也从各个子公司调了 很多专家进来,要在五月份上线。当时我们手机都是24小时开着,短信一来就要待命。杭州的冬天很冷,接到短信就要半夜爬到电脑前准备处理情况。经常是早上 5点多刚到家里,7点多就被吵醒了,让我8点到公司来。打电话的人现在是一淘的老大,我就说,那我也得睡一会啊。人要是累成那样,还哪管什么上下级啊。但 是撂下电话,想一想,还是去吧 。那几年根本没时间考虑休假这些事,要是休假去了个手机不通的地方,是要出事的。而且当时长假(五一,十一)的时候经常要做大项目迁移。我从来没想过在阿里退休,但我想我有可能在阿里猝死。在支付宝的第一年差点没累死我(笑)。说实话,我要是当时知道这个工作有那么累,我就真不去了。但是一旦干起来,就不能再掉链子。

我最担心的就是数据丢失,系统崩溃,数据无法恢复。里面可都是钱啊,如果搞不定这些,是要给公司带来直接经济损失的,追究起来,我就是责任人。我当 时经常睡不安稳,会惊醒。由于心理压力大,人容易暴躁,身体也处于很糟糕的状态,其实也是一种恶性循环。我觉得我很累,有人比我还累。现在支付宝的首席架 构师程立,当时博士还没毕业就加入了支付宝,我们当时一起和Sun的工程师熬夜工作,经常是我们这边维护完的时候,他还要继续写代码。回头想想,像我这样能力平常的人,怎么还会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行业专家呢 (请允许我假装一回吧)? 有些人的确有天赋,我可能靠的就是卖力工作、拼命把所有事情搞清楚、认真地去做。

图灵社区:但是很多年轻人认为私人时间是一定要保证的。

有些人提倡八小时工作制,有些人提倡加班,其实这些在一定的场景下,或者说对某一类人来说都是合理的。新一代的程序员和我们经历的事情不一样,虽然 我很反感那些所谓的"感恩"论调,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很多都需要哄着来工作,可能这也是一种一代人看不惯下一代人的心理吧。我们当时崇拜的都是像求伯君、鲍 岳桥、简晶这些人,或者搞开源软件的这些牛人,当时这些人里谁赚的钱最多?没人知道,也没人关心这些不相干的事情。

所以尽管我努力尝试去理解不同时代的IT人,但是很多时候仍然无法完全理解。从我大学毕业到现在,大概有15年时间。这个社会的变化非常快,是一个 大时代。我大学时候,那男女关系是多么纯洁,哪像现在这样礼坏乐崩(笑)。现在很多人的世界观已经被完全颠覆了。人们一方面很向往美好事物,但是另一方面 又要在现实中挣扎,和社会去斗,为了买房而奔波赚钱。

现在学校快变成工厂了,以利益为导向,间接地导致不少学生变得千奇百怪,歪瓜裂枣。在学习方面,一个人没有挨过饿就不会吃得特别撑。

图灵社区:贝塔咖啡也是你在阿里的时候开始的吧?

贝塔咖啡,开的时候就是想给IT人弄个据点,平时大家也没什么地方去,想让大家有个聚一聚的地方。我都没想到后来会有这么多人开咖啡馆,当时看北京 的雕刻时光挺好的,也没想过创业人,投资人什么的,就是单纯想给和我们差不多的人一个可以聊聊的地方。当时开的时候5个人里有4个在阿里,也没有人有精力 全力去做,我们当时就明确:这个东西不会赚钱。挺坑人的其实(笑)。在开咖啡馆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不少,认识了很多人,知道了很多事。也知道传统行业不 是那么好干的。这也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把链条拉得太长了,想做好就很难。我们做得就不算好,只算是能够运营下去,和我们最初设想的还有 差距。里面咖啡不好喝,饭也不好吃,环境也不是特别好,但是我们想刻意保持这种气氛,让人知道这也不是什么高富帅去的地方,抱着孩子抱着狗你就别来了,这里就是给大家扯扯淡、拍拍肩膀聊一聊的地方。现在这个咖啡馆也变成了我们几个合伙人的纽带了,我们现在都不在阿里,做的事情也不一样,但是出来了都不后悔。

公众人物的公众视角

经常,我会对需要打击的事给予鼓励,对于需要鼓励的事给予打击,这样似乎总让我站在对立面上。

图灵社区:你是怎么开始写博客、写微博的?

我原来的工作一直都偏系统集成,后来从03年开始,我开始逐渐关注互联网,我的主要娱乐之一就是写博客,还不能写公司的东西。写久了你就会知道好的 文案应该怎么写,一个从来不写字的人肯定是写不出来的。写博客,写着写着就会有一条脉络,里面会纪录我实践的过程。如果有人真的有耐心把我所有的东西都读 一遍,就会发现我一路走来的变化,这就是一个样本。我自己也会发现自己的变化,比如以前关注的事情会比较小,比较琐碎。现在我可能会关注比较虚,大一点的 事情。这就是所谓的"人的经历会影响视野吧"。没有变化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业界的很多人其实都是很好的写手,你可以认为他们没有别的特长,但是至少他们很能写。比如盖茨刚出道的时候就写出了"给软件爱好者的一封信",他绝对不是个书呆子。很多人都觉得写东西酸不啦叽的没有用,这些人肯定错过了一些好东西。

经常写东西的人就会写得越来越短,为什么说专栏很难写,就是因为其实几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事,要写得非常长才可以,这是需要技巧的(笑)。我做过这种 试验,把一条微博扩展成一篇文章,啰啰唆唆说一大堆,结果不是很成功。我有的时候也有一些恶作剧,比如经常会做一些伏笔,比如把7号写的东西,标上8号, 结果只有霍炬看出来了,别人都不敏感。这个有点扯远了。总之,通过写博客,我间接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图灵社区:你在网上总是在投诉一些东西,有什么东西很让你反感吗?

我大多数投诉的都是公职类,面向公众的服务,如果是私人公司的话,我也就是调侃一下。比如12306或者电信的一些东西,这些基础设施类的服务就是 要做好,做不好就是要被骂,这都是天经地义的。没有监督,这些公务员就会变成滚刀肉。如果阿里没有早期的内在驱动,后来怎么会变好呢?每一次系统故障,我 们都是如临大敌。第一次系统故障就是由于我的疏忽,半夜把系统搞宕机了,多亏那个时候用户量小,没人用,我当时觉得这个东西迟一些做也没关系。后来出了问 题,我连话都说不出来,就想找个地缝钻进去。这都是我应该做好的,是我的责任,做不好别人骂我是应该的。

李彦宏说的"狼性",他讨厌的东西我都可以想象出来。大公司里有一些人就是这样,干多干少都行,干好干差都可以,整天从这个会议室窜到那个会议室,看看他对公司的贡献,几乎等于0。大 家为什么那么喜欢考公务员什么的,可能就是因为不想承担责任,没有业绩考核。整天无所事事是常态,想做事情的人反而会被视为异类,大家都会想:你瞎折腾些 什么啊?和我们一样就可以了。百度现在属于那种很疲的状态,你踢一脚也没什么反应,"我就这样,我躺着钱就从天上掉下来了"。

我总是支持你们(图灵社区)的原因也是这样,我觉得任何行业里认真做事的人都值得认真地支持。

图灵社区:你在微博上很活跃,和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有什么发现吗?

在微博上,你会发现不同的人是怎么看你的。如果有人骂你,那一定是因为他觉得从某些方面受到了冒犯、受到了攻击。我仍然会经常看看有些人的微博,比 如老赵,看看他说些什么,和一年前比有什么变化。通过这些反馈我会对我的团队有更准确的判断,这样我才能了解他们有哪些诉求其实是很正当的。

我几乎没有批评过做技术的人,我骂的都是决策层。我这个人很容易改变自己的立场,你可以认为我没有原则,但是时过境迁,有一些说法必须要改变。随着 对一些事物的观察和了解,我对它们的判断也会随之改变。经常,我会对需要打击的事给予鼓励,对于需要鼓励的事给予打击,这样似乎总让我站在对立面上。

图灵社区:有很多人都反映被你拉黑过?

一条微博我就能看出来我们是不是一路人,如果不是,那就不要沟通了。我记得有一回我说阿里不好,就有人跳出来说我不应该攻击老东家,我觉得这样的人 是非常龌龊的。我很反感总是要尝试改变别人的人,总是想把想法强加到别人头上。我从来就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而有些人却一定要说服我。还有的时候 我说微软,这个时候搞微软技术的人就会跳出来,我也没有一杆子把所有人打死,你干嘛对号入座呢?

拉黑对我来说根本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他们随便怎么想,我就是随手那么一点鼠标而已。我其实就是不希望他在我说的话下面留言。就像是有人总找你说 话,而你就是不想和他对话,仅此而已。这些人也需要有人来刺痛他们,我就是要告诉他们,你说这句话就是很二。很二的代价就是你看不了我的东西。如果一定有 其它事情需要联系的话,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比如邮件。

有些人素未谋面,就会对我进行人身攻击,这样的人都可以归纳到脑残那一类。经常是抱团来吵架的,他们不关注我说话的内容,上来就是攻击。如果我把微 博删了,他们就会说,你看他,心虚了。这些人其实都是思维上的弱者,他们觉得他们终于赢了,我认错了(笑)。我不会和这样的人有更深入的合作,我会选择和 更靠谱的人互动。比如说,如果我说创新工场好,他们就会说我拿到好处了,如果再过段时间,创新工场给我投资了,他们会说,"你看,我早说了"。但是我也会反思,有时我说的话的确会有负面的东西,以前就有人说"丁香园怎么找了这么个傻逼来管技术,我要是VC就不给他们投资",我就觉得很好笑,多亏这样的人他不是VC。

至于调侃阿里云的话,其实我很希望中国能出一家云计算的公司,这样很多中小公司都会受益,我希望阿里云不要再瞎折腾了,赶紧提供一些可靠的服务吧。

图灵社区:很多程序员觉得自己过得很辛苦,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长期做一种事情的人容易形成一种观念,只有在我这个领域牛的人才是牛人,别的领域的牛人都是狗屎,都不行,看不上。写前端的和写后端的,搞微软的和 搞开放技术的,写C++的,觉得Linux领域的牛人都不行,IT行业里的这种隔阂非常大,所以吵架在所难免。语言之争什么的,市场的选择也不是你争论出 来的。

很多程序员过得没有希望是因为他们的视野太窄了,除了看技术,就是看科幻,我建议他们多看看人文历史类的书籍,这样的书可以引导他们理解别人的内 心,看看小说什么的也可以很大程度上补充他们看问题的角度。程序员整天面对的就那么几个人,经理就是监工的、客户就是傻逼,每个人的角色都已经设定好了, 如果没有更多了解,圈子就会越来越窄。应该尝试开阔一下视野。

比如,Paul Graham,画画对他是一种补充,这些积累有可能在一些关键点上决定一些东西。再比如说,如果我当时没学过生物,我现在又为什么要做(丁香园)?我现在 倒是经常会买一些生物学的科普书,回头想想,其实我还是喜欢生物学的某些地方的。生命起源、进化这类东西都是很有意思的,都会帮你打开视野。

信息的意义

没有什么能拯救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自己会拯救自己。

图灵社区:你是怎么加入丁香园的?有什么特殊的理由吗?

我喜欢给自己找一些看似正向的理由,当时去杭州,我说服我自己和家人的时候都是说电子支付是能改变电子商务的事情,是对社会有价值的。但是后来做久了发现,电子商务也主要是帮人赚钱,无法解决更多的问题。支付宝做得再好,也无法改变人的生死。但是如果信息和服务可以做得更好,就有这样的可能。

我的病(类风湿)发作起来的时候异常痛苦,如果没有经历,是无法理解那种痛苦的。比如关节痛的时候,我甚至恨不得拿刀把手腕砍断,就希望自己昏死过 去,这样就感受不到了。长期处于病痛中,难免要开始考虑生老病死的问题。后来出现了机会,我就希望如果我们能更好地给医生提供信息,是不是可以让他们的医 术和待遇更好一点,这样整个医疗行业是不是会更好一点。我看到了很多医生确实因为丁香园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方法。我们想通过这样的网站更好地为中国的医生服 务。做到这步之后,我们也想更好地服务于象我这样的慢性病、疑难病、罕见病患者。这个事情可能赚钱很慢,可是只做一点点,也是会造福的。对于用药的知识丰 富了,对医生的理解也就会更全面,人们会发现更好更积极的治疗方法。如果我十年前最早发病的时候能了解得更多,我就可以主动和医生配合,和他交流常规疗法 以外的治疗方法,就能用很系统的方式治疗了,不会造成现在这样对身体的永久损伤。

有人问我们有没有考虑把食品安全这块也做进去,其实我也有这样的打算,我们的计划很庞大,但是有可能到最后也实现不了。我们遇到了很多很多的障碍,这在事前是无法想象的。就算做不大,我们也可以赚一些小钱,也能解决100多人的工作,其实也相当于为社会做了贡献。中国的人口基数这么大,将来医疗肯定是个大问题,所以我们能做的事也是越来越多。而我们这些对信息了解更多的人为什么不来做这件事呢?我 一直觉得我们做的事是半公益性质的,但是不商业化是不可能的,我们的商业化是底层的,不会影响到使用。话说回来,如果我没有学过生物,如果我没有经历阿里 的工作,如果我没有得过病,也许我不会认识到我现在工作的价值。我有可能只想要份好工作,一个好Title,一份好薪水,就够了。

当时我在阿里,似乎感觉能一眼望到底,而我现在做的事都是非常规的,都是需要加入真正的判断才能做的事。我不知道我一年后是什么角色,也不知道我三年后会在干什么。

图灵社区:你最近的微信账号"小道消息"很火热,它的口号是"只有小道消息才能拯救中国互联网",如何理解?

关于互联网,每天都会有大量的信息,真真假假的信息都有,多数信息都是不那么可靠的,倒是很多在私底下流传的信息反而更加准确。只有小道消息才能拯 救互联网,有一点恶搞的成分,其实还有下半句,"只有小道消息才能拯救中国"... 别那么严肃,这只是一句玩笑话,没有什么能拯救中国互联网。中国互联网自己会拯救自己。也没有谁能拯救中国,也要靠我们所有人。

我现在的确花了一点业余时间在运营微信公众帐号"小道消息",最初的目的就是想摸索学习一下微信的运营方法,看是否能够对我们的业务有帮助。倒是有些一发不可收拾了。有的时候会夹带一点私货,发表一些我对个别事情的看法,我也不知道会坚持多久,既来之,则安之吧。

本文为记者采访 关国光 先生的访谈实录,转载内容如下

  对话实录: 

  就像丁磊,涨潮的时候,他正好在浪尖上,我想换另外一个人在那个位置上一样也会成功。 

  快钱吃慢鱼,快钱作快鱼。 

  新兴行业圈地很重要。占领市场很重要。你占的快才会成为行业标准。 

  圈地和种地,圈地要快,种地要精。白天圈地,晚上种地,晚上才有时间去想。 

  为什么帮助网易上市后退出 

  本报记者:你大学的专业是船舶制造,但是后来你的工作与大学的专业完全不同,中间经历了怎样的转变? 

  关国光:其实,我的职业变化是比较随机的。当初之所以学造船,因为考大学时,上海交大宣传造船专业是最好的,其实造船专业是很窄的。我们班里,最终留下来干这行的,不到10%,其他的都转行了。大学毕业后,我到美国学现代化制造管理,就是ERP,但是我发现自己对此也兴趣不大。可能我本身就是那种不太安分的人,于是,我就想寻找一些新的行业。后来我去了纽约华尔街,这是全球的金融服务中心。我发现在那里最好的建筑都是银行、金融公司的,里面的工作人员都衣着讲究。在这个世界里没有产品,不生产任何东西,但它是经济的最高层面,负责经济的运营。这个行业一下吸引了我,我放弃了正在写的博士论文。刚开始,我根本不知道证券、股票和基金公司之间的区别,而在华尔街大都是哈佛等名校毕业生,挑战非常大。最终,我进入了一个基金公司,做金融分析,这需要非常强的数字分析能力,与我的工科背景比较接近。 

  本报记者:什么机缘让你参与网易的发展,并帮助其上市? 

  关国光:美国从1997年开始,以资本主导的互联网行业开始蓬勃发展,股市不断飙升,崭新的行业带来很多市场机会。那时候,我就想,中国人多,消费市场很大,市场相对于美国市场有一定的滞后,能否将美国的模式复制到中国呢? 

  于是,我就给国内的互联网企业打电话,先打搜狐、新浪,后来才找到网易。当时的新浪已经相当专业化了,搜狐其实是一个前期市场拓展的企业,网易给我的印象很不一样,有产品群,品牌在用户中口碑很好。当时丁磊只有26岁,带着一群小孩,很努力,我和丁磊在香港聊了一下,很快就完成了对网易的第一笔投资。紧接着,我回美国把事情处理完,搬回了北京,帮助网易从30几个人成长到300多人,并用一年的时间帮助网易完成了几次融资并成功上市。 

  在网易的那段时间感觉自己一直在往外掏东西,网易上市后,我觉得需要休息和充电了。 

  我休息了很长时间,看了很多机会,并且投了一些公司。其实,我一直就希望做一个金融服务和互联网结合的公司,后来,我觉得第三方支付在中国日渐成熟了,于是做了快钱。 

  本报记者:你和丁磊合作这么长时间,你怎样评价这个曾经的合作伙伴? 

  关国光:丁磊是一个相当有眼光的人,他看问题的角度非常独特,特别是在产品开发方面,很有天分。我在网易,非常快乐。我们几个人白天晚上都在一起,全力以赴,然后看着团队从小变成大,很开心。我跟丁磊的合作相当好,我们也培养了很多行业内的人才,现在他们有的自己创业,有的在其他公司,都很好。 

  本报记者:那你为什么从网易出来了呢? 

  关国光:在网易太辛苦了!1999年7月份,我进去的时候,只有30个人,没有管理体制,财务系统不健全,北京办公室刚开始建立,每天都在亏钱,再有一个月钱马上就要烧光了。这个企业要在接下来的12月内,变成纳斯达克的上市企业,人员翻10倍,这期间需要四五次的融资,要上市,所有的文件要做,制度要建立,还要带管理团队。我们当时一天只睡几个小时,但是最大的代价是没有时间学习,每天都是在往前跑,我觉得自己所有的东西都被用光了,吸干了。上市后,我觉得自己需要休息,需要重新充电。 

  创业者要对生活绝对乐观 

  本报记者:你说做投资的人对钱没感觉,那你怎么看待金钱和财富? 

  关国光:做一件事情本身的意义,远远超出挣钱。很多人告诉你很难,做不了,像我们现在做的事情,跟钱相关,监管、运营和政策上会遇到很多问题,很多人都说这东西太难了,没法做。但是我们却把它做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很多成就感。 

  我觉得创业需要两个基本的素质:第一要对生活绝对乐观;第二要对事情非常执着。 

  本报记者:你觉得VC(风险投资)更看重创业人的什么素质? 

  关国光:VC可能会看几点,第一就是这个创业团队本身对做这个事情的信念有多强。只有拥有坚定的信念,才会理智地判断这个事情的成功机会有多大,怎样做更加有效,想办法做成事情。我们的行话是,70%看团队,30%看这个团队做的事情本身的增长有多快。有这两点,创业团队就会自己解决问题,其他的都不重要了。在这两点中,最重要的还是人。 

  本报记者:VC是否在意创业者的年龄? 

  关国光:VC并不在乎创业者的年龄,很多80后的孩子,干事情非常严肃,成功的可能性很大。我认为VC首先需要看到的是创业团队的热情,这是最根本的。 

  本报记者:美国与中国的VC在操作风格上有何不同? 

  关国光:很不一样,美国的VC更加看重结果,在过程中它是不会派人参与的。他们认为自己相信这个团队才会投钱,那么就要充分相信创业团队,发挥他们自身的创造能力,不过多地干预。其实中国的资金流通性相当高,中国VC加起来比美国多得多,但是中国VC很少投资新的企业,这主要是机制不同。

  本报记者:对投资人深刻的了解,是否是你可以成功融资的关键? 

  关国光:这是其中一个原因,另外有效的沟通,把事情说清楚,也很重要,但这些都不是最关键的。因为对于VC来讲,他每天接触的创业者非常多,但是掏钱的过程是非常理性的,并不是说你认识他,他就会掏钱给你。VC判断是否投资是有自己的制度和尺度的。 

  创业快钱:希望成为消费者生活依赖的一个工具 

  本报记者:你休息了多长时间?为什么会选择做快钱? 

  关国光:休息了一年,其间还投了其它企业。做快钱跟原来在网易的经历有关。网易是一个社区类的企业,现在有上亿用户,但是挑战是怎样从每个用户的身上收到钱?我们当时尝试了很多方法,都不太理想。在整个互联网行业,谁能提供支付工具,能让企业对消费者收到钱呢?网易1999年就遇到这个问题,搞了一个金卡工程,但还是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直到2004年,国家的大环境和基础建设逐步完善了,我觉得做这个事情的时机开始成熟了。这个市场需求非常大,所以我决定去做这个事情,于是创建了"快钱"。 

  本报记者:据说,你们这种模式最初是模仿美国的paypal是吗? 

  关国光:不是。我们看的是市场机会跟他们完全不一样,其实paypal的成功更多是因为ebay在,他是植入在ebay中的一个专用支付工具,支付宝也是如此,他们都不是独立的,其实是帮银行代理网关业务的。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我们跟任何一家商户和合作伙伴都不会冲突。举例来讲,我们的第一个商户是好耶。我觉得我们的第一个商户是非常非常伟大的。我们当时品牌也没有,用户也没有,我们这帮人是谁,他们也不知道,然后他们还把钱放在我这边;不光是钱,还有他的用户信息,交易量我也会看见。但正是这种比较中立的位置给我们最大的空间。像支付宝,新浪就不可能用它,百度就更加不可能,会有竞争的。我们现在与商户是完全没有竞争的,纯粹专业化服务,这个其实是我们快速增长的一个很重要原因。 

  本报记者:做快钱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呢? 

  关国光:没有特别大的困难,任何困难我们都能克服。如果说有困难,那么人才对于我们是一个较大的挑战。我们从事的是一种新兴的金融服务,需要的人才必须对互联网技术和传统的金融服务都非常熟悉。现在在市场上很难找到对这两方面都熟悉的人。 

  本报记者:那你们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关国光:我们主要是将这两方面具有专长的人互补组成团队,希望这些各自具有专长的人互相交叉后,团队能够比较坚固,这对于我们是个挑战。 

  本报记者:你在年初说,今年快钱可以实现盈利,快钱现在盈利了吗? 

  关国光:如果我们想盈利,随时都可以实现。假如把我们现在这个过程比喻为圈地和种地的话,如果我们放弃圈地,只是种地,那么我们今天就可以赚钱。但是市场对我们来讲还是非常早期的,圈地和种地同样重要。圈地要快,种地要精。因此,我们现在是白天圈地,晚上种地,这样夜里才有时间去思考。目前,不断地扩张,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对于我们来讲还是优先的,这两方面是并进的,你抢的时候,别人愿意让你抢,因为你后面种;你抢了不种,地就荒掉了,所以我们不断推出新的服务,把圈来的地精耕细作。 

  本报记者:现在快钱在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份额有多大? 

  关国光:现在没有很准确的数字。但是从行业报告中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在独立第三方支付市场排名第一。目前我们的整体用户数大概有2000万左右。这个数字会把老美吓一跳,但是在中国并不算多,13亿人口当中只有十分之一的人上网,当中将近百分之十三、十四在我们平台上。绝对数字看起来很大,但是在比例上还不算大,换句话说就是成长的空间是相当大的。 

  本报记者:你觉得你们与支付宝、PAYPAL,哪个市场更有前途? 

  关国光:我觉得支付最终一定是专业化的。你必须做得专,产业链才会形成,才会成功。你必须守好城才能攻下城。我们仔细研究过。美国市场从60年代到90年代中,近30年的时间里,内置式的支付企业大都死掉了。现在的淘宝、易贝等现金交易平台,可以看到他们的交易量非常大,但是两年三年以后,他占整个支付量的比例很可能低于10%,因为新增的量要比现在的量大很多,这就是经济学上的增量经济。我们现在在当当、百度支付占到一定比例,但在两年三年以后,那个量也会变得非常非常小。我认为支付在传统行业最终会占绝对优势,现在就看谁能抢到增量当中最大的比例。 

  本报记者:你对快钱的期望是什么?你认为自己从事这个行业大势是往上涨的吗? 

  关国光:远期的目标,我希望快钱成为我们绝大多数消费者每天生活必需依赖的一个工具,无论你是用手机、电话、还是电脑,都可以极其方便地支付;近期目标还是圈地。 

  上涨是肯定的。就像丁磊,涨潮的时候,他正好在浪尖上,我想换另外一个人在那个位置上一样也会成功。全中国聪明的人多得是,只不过在那个浪起来的时候,丁磊就站在那儿。我要做的就是首先要判断这个浪什么时候开始起,然后我会在海边看,究竟谁站在那儿,这个人就是我要投资的。 

  最欣赏的企业家:郭士纳 

  本报记者:对于过去这些不同的职业角色,你个人最喜欢哪个? 

  关国光:投资是一个相对理性的过程,创业则需要非常地专注、绝对的信念,带领团队做一些以前没有人做过的事情。Intel前CEO写了一本书《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我觉得创业者就需要这种偏执,很多人都说不可能做,做不了,或者太难了,但是你却把他完成了。这个过程带来的满足感比投资大很多。钱是没有感情色彩的,作投资时尽管每天有成千上万的钱从我手上过,但是我对钱是没有感觉的。我觉得做投资成功的感觉没有创业那么强烈,所以如果有机会,我愿意一直创业到70岁。 

  本报记者:如果请你概括一下创业经验,主要的东西会是什么? 

  关国光:我们有个套话,叫三板斧,就是我们认定的发展阶段:第一,圈地和快速增长,积累大规模用户;第二,在此基础之上,开拓成熟的业务模式;第三,管理驾驭增长。内部管理体制要跟上,外部战略选择要有相当的数据依赖。最主要的资源投在最重要的业务上,关注力不要分散,在战略选择上必需谨慎。 

  本报记者:你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关国光:人。技术可以买得到,但是团队买不到。从核心竞争力来看,我们属于服务性行业,不同行业有不同特征,建设团队,每个团队有不同的方法,但是团队要有一个共同信念,其他的都是次要的,都是可以协调和安排的。 

  本报记者:您最欣赏的企业家是谁? 

  关国光:郭士纳,IBM前CEO。他拯救了频临破产的IBM,非常伟大。当初董事会挑了10个CEO去拯救IBM,没有一个愿意去,因为他们认为那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郭士纳却成功地带领IBM这头蓝色的大象走出谷底。我比较喜欢那些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的人,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本报记者:你怎么看待成功? 

  关国光:我觉得自己还没成功过,所以我说我到70岁还是要创业。我觉得比较重要的就是每天都开心。有记者曾经问比尔?盖茨,你相信哪种宗教?他想了很长时间,说到目前还没想好呢?记者又问他,如果要你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他说我选择佛教。因为佛教告诉你,人有可能变成佛;在天主教和基督教的横沟是不可能逾越的,人就是人,神就是神。 

  本报记者:创业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精力,你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 

  关国光:我觉得根本做不到平衡。如果说一个人既可以这样,又可以那样我觉得他在撒谎,他肯定没有全身心去地做一件事儿。但是家庭还是相当重要的,我只能分阶段地来弥补,其实是永远不可能偿还的。 

  本报记者:刘小枫写过一本书叫《我们这代人的爱与怕》,你觉得你内心的爱与怕是什么? 

  关国光:我的内心根本没有怕。我更加相信一个比较和谐的社会进化的方法,它是众多主体共同来完成的使命,这个使命他不取决于个人。人的努力只是一方面,就像我要打造一个非常完美的合作团队,然后你让他去做一个不增长的市场,他是很难成功的。团队好,大势也好,这是最佳的组合。即使这支团队不是特别强,只是中上的,但大势是增长的,他会托你起来的。这可能更现实。 

  记者 马艳梅 

  原文/来源:http://finance.jrj.com.cn/news/2008-01-02/000003123757.html

Pages

Powered by Movable Type 6.3.2

About this Archive

This page is an archive of recent entries in the 人物传奇 category.

Oracle摘 is the previous category.

人生百味 is the next category.

回到 首页 查看最近文章或者查看所有归档文章.